日前,中紀委要求“堅決剎住中秋節、國慶節公款送月餅、送節禮、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費等不正之風,過一個歡樂祥和、風清氣正的中秋和國慶佳節”。
豪華月餅、天價月餅在今年的中秋節悄然退熱,據報道,“去年標價888元、1888元、甚至價格上萬的天價月餅禮盒今年極為罕見。一些生意冷清的高檔食肆為搶佔大眾市場,推出的高檔月餅在價格上也大大縮水。”即便仍舊存在的少數千元月餅也生意冷清,“京東上有一款10斤重的竹籃月餅禮盒,標價1680元,暫時無人問津。”
中秋團圓吃月餅,本是中國人數百年來慢慢形成的傳統,然而不知何時,吃月餅的習俗變成了送月餅的習慣,並且由此誕生了天價月餅、黃金月餅等諸多怪現象。還有報道稱,送月餅本身也在變化,從送月餅本身到送月餅券,甚至月餅券的送和收變成了一個地下產業,廠家一盒月餅沒賣,憑空就可以獲得不菲的收入。
從吃到送,究竟是什麼讓節日的習俗變了味道?從月餅到黃金月餅、月餅券,又是什麼讓月餅變了味道?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說“其實送禮之風和節日沒什麼太大的關系,和月餅也沒有太大的關系,沒有中秋節,還有別的節日,沒有節日,還有其他送禮的由頭。之所以節日送禮被廣泛關注,隻不過是權力的腐敗,使得傳統的節日變得讓人難以接受而已。”
月餅不是非送才吃
送禮和中秋沒有必然聯系,而是和官場的不正之風相關,人們送禮要找個由頭,沒有中秋還有春節,沒有節日,還有生老病死、婚喪嫁娶。
北京晨報:中秋不許公款送月餅,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您怎麼看?
楊陽:中秋吃月餅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吃月餅並不是必須要別人送才行。但很多年來,由於特殊環境,許多節日逐漸變味兒,中秋節不過是其中一個,傳統的節日變成了送禮的由頭。送禮和中秋沒有必然聯系,而是和官場的不正之風相關,人們送禮要找個由頭,沒有中秋還有春節,沒有節日,還有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實在不行,那些收禮的官員去醫院躺幾天,也一樣有無數人送禮上門。所以說,不許公款送月餅重點的不是禁止送月餅而是抑制不正之風,抑制權力的腐敗。也隻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節日回歸到節日本來的味道,使月餅真正成為月餅。
北京晨報:那麼中秋這樣一個傳統節日,對人們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楊陽:中秋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繁衍生息、積累演變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習慣和習俗。它誕生於傳統時代,但和現代生活也並不相悖,對現代生活沒有什麼負面的影響,還有許多很好的補益。近年來,我們國家對於中秋的保護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定為法定假日,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尊重傳統習慣、尊重人們的生活習俗的一種方式,效果很不錯。
楊陽:腐敗導致月餅變了味兒
團圓,銘刻著中國人數千年來生活、情感和思想的印記,在中秋這個特殊的月圓之夜裡,更加寄托著中國人最朴素和原始的願望,也是最深遠最恆久的記憶。
然而,現代社會洶涌而來,許許多多傳承久遠的習慣,正在經受著現代生活的考驗,對於中秋節,除了月餅,似乎人們已經想不起來更多的內容了。
那麼,今天又該怎樣過中秋?楊陽說:“隨著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任何傳統節日的功能和內容也都會隨之變化,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現代節日的功能,並且同時保留對傳統的懷念和尊重。”
節日是人們情感的寄托
對於中國人來說,對家庭的情感寄托,在某種程度上就帶有一定的宗教情懷的色彩,渴望尋根,渴望那種子孫環繞,含飴弄孫的生活狀態。
北京晨報:今天人們說起中秋,可能除了月餅、賞月之外,很難想到更多的內容,這個節日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楊陽:中國人缺乏一種全民性的、成熟的宗教背景,同時,又有久遠的家族傳統,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對家庭的情感寄托,在某種程度上就帶有一定的宗教情懷的色彩,渴望尋根,渴望那種子孫環繞,含飴弄孫的生活狀態。這種安土重遷的生活習慣又和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對於家庭有著非常強烈的情感,在外的游子尤其如此。所以,人們會通過種種象征性的儀式、物件等去強化這種家庭情感,很多節日都有類似的內容,中秋節是其中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北京晨報:月餅是否也是如此?
楊陽:是的。月餅的起源相對於中秋節本身的起源來說,是比較晚的。現在對於月餅起源的說法很多,但是還沒有一個大多數人認可的,可信的歷史記載。大概說來,有可能是西方傳入后再加以改造而得,比如說唐朝的胡餅。此外,月餅中的許多香料也可能是外國傳來的。這些舶來的東西在加入中國人喜歡的元素之后,逐漸融入中國文化傳統之中,由少及多,由上層到民間,慢慢變成傳統的一部分。
節日成送禮的由頭
人們送禮,總不好平白無故地送,總要找個由頭,節假日顯然是很好的由頭,從歷史上看也是如此,節假日中官場送禮的現象從未斷絕。
北京晨報:中秋吃月餅,本來是民間的習俗,為什麼會出現天價月餅、黃金月餅等現象呢?
楊陽:變味的根源,在於需求。我們知道,中國從來都是一個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社會,政治權力掌握和配置著大多數的社會資源,因此,一個人一旦掌握權力,似乎立刻就能法力無邊,就能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種權力倘若不受限制,或者限制很小,就會導致權力尋租,導致腐敗。而人們送禮,總不好平白無故地送,總要找個由頭,節假日顯然是很好的由頭,從歷史上看也是如此,節假日中官場送禮的現象從未斷絕。
北京晨報:也就是說,權力的腐敗是月餅變味的根源?
楊陽:是的。權力不受制約,權力尋租、公共權力私有化的普遍,使得節假日被腐敗行為所利用,因此,人們會覺得節日變味兒了。真正讓節日回歸原本的味道,首先,要給權力減負,讓公權力的掌握者隻做該做的事情,不能掌控太多的資源配置的權力。其次,要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制約關系。其三,形成更加嚴密的制度設計,使得權力腐敗現象難以實現,最后就是增加權力腐敗的成本。如果官場腐敗被抑制,社會風氣轉好,那麼節日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怪味兒。
中秋節應該怎樣過
基層政府,各個社區,應該多想一些辦法,讓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也讓人們真正有一個可以參與、可以放鬆和娛樂的機會。
北京晨報:如果去除掉權力腐敗對節日的影響,那麼應該怎樣過節?
楊陽:怎樣過節,這和個人的選擇有關,比如西方人過聖誕,每一家人也都有不同的選擇。同時,也和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有關,比如傳統的中秋節,人們和家人團聚,和朋友聚會,賦詩賞月,但今天能夠這樣過節的人恐怕很少了。所以,我覺得基層的政府,各個社區,應該多想一些辦法,讓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也讓人們真正有一個可以參與、可以放鬆和娛樂的機會。
北京晨報: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案呢?
楊陽:很難。首先,因為各個地區風俗、生活方式的不同,本身也很難有整齊劃一的方案,而且,整齊劃一的方案也不是一個節日應該有的正常特征,人們各自的選擇可能更加重要。其次,就中秋來說,目前假期還是很短的,很多外地的人想回家並不現實。其三,過去總體上對中秋節不夠重視,也就這兩年才開始重視,反倒是送禮的現象很嚴重。所以對於新的活動、新的習俗,隻能說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比如說聚會,家人、朋友、同學、師生之間等,都可以趁此機會互相見面,聯絡情感等。至於具體的方案,可能要通過長時間的累積,才有可能出現一些大多數人認可的活動。
傳統節日的現代化
現代社會,人們流動性極大,遷徙頻繁,整個社會變成一個陌生人社會。但是在忙碌中,也需要有一些合適的機會讓生活慢下來,品味家庭、親情,也品味傳統文化深遠的魅力。
北京晨報: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不同,怎麼才能讓傳統節日出現一些現代人認可的內容呢?
楊陽:任何文化、民俗,都是和特定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相對應的。今天,我們已經告別穩定的、靜態的農業社會,進入了現代化的進程。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功能,在這種變化中,也自然需要作出調整。在古代,節日的普遍功能,第一是強化親情,加強家庭倫理和家庭情感。其二是有一定的公共生活的功能,古代人們公共生活極少,而節日中的公共活動是主要的公共生活。現代社會則不同,現代人天天參與到陌生人的公共環境中,節日反而強調私人生活的內容,人們在節日體味人生,尋找自我的意義和價值,這可能是兩者所不同的地方。
北京晨報:具體來說應該有什麼樣的內容?
楊陽:現代社會,人們流動性極大,遷徙頻繁,整個社會變成一個陌生人社會。但是在忙碌中,也需要有一些合適的機會讓生活慢下來,品味家庭、親情,也品味傳統文化深遠的魅力,比如懷古、尋根。其次,人們為房子、車子、孩子教育等奔波,如果真有一個可以把杯賞月的機會,則可以舒緩心情、慰藉心靈。其三,更深層次來說,也許可以在這樣一個節日中獲得民族、身份的認同感,從而實現文化的功能。
晨報記者 周懷宗
楊陽:中國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