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有大海就有潮聲 有潮人就有潮劇

魏清潮

2013年09月20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有大海就有潮聲 有潮人就有潮劇

  潮劇《莫愁女》
  洪鐘攝

  潮劇《徐策救孤》
  洪鐘攝

  潮劇《胭脂河》
  洪鐘攝

  潮劇《曹營戀歌》
  洪鐘攝

  每年新春,整個粵東四市都會沸騰!在喜氣洋洋慶賀新年的氛圍下,入夜,新區老區、大街小巷猶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派繁榮景象。此時的潮劇更是熱鬧非凡,人們聚集在戲院裡、街市的戲台前,傾聽抑揚頓挫的潮曲,觀賞台上的古裝戲曲。演完耳熟能詳的《陳三五娘》,就是《蘇六娘》、《桃花過渡》、《沉香認母》、《二度梅》、《楊家將》、《寶蓮燈》等。潮音、潮語、潮曲、潮劇,3000多萬海內外潮汕人,包括部分閩南人都能聽懂、讀懂,鄉音、鄉語、鄉曲、鄉劇分外親切!

  潮州文化根植於中原文化,幾經族群遷徙和潛移默化的培育,語言上保留了許多失傳了的古漢語。潮劇猶如一顆南國明珠,璀璨奪目。

  

  1. 歷史積澱深厚 漫漫潮劇發展路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它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50年前的初春季節,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老舍、曹禺、陽翰笙先生等一行10多人,專程來訪潮汕。潮汕獨特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潮劇打動了他們的心,老舍揮毫疾書,寫下滿懷深情的詩:

  “莫夸騎鶴下揚州,渴慕潮汕數十秋,

  得句馳書傲子女,春宵聽曲在汕頭。”

  老舍、曹禺先生一再叮囑,要十分珍惜潮汕文化遺產,把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劇傳承和發揚光大。老一輩文學家和戲劇家的熱切關懷和殷殷期望,對潮劇的保護和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1936年,歷史學家向達在《北平圖書館館刊》上發表了《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首次介紹存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潮劇明代刻本《班曲荔鏡戲文》(即《陳三五娘》劇本)。1985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本潮州戲文五種》收入了在潮汕本地出土的明代手抄本。這是潮劇淵源和形成的史証。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潮調也是劇種的名稱。現今傳世明代潮腔劇本,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如果從這個劇本刊刻的年代算起,潮劇的歷史也已經有440多年了。

  在漫長的歷史上,潮劇演出劇目也和表演藝術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400多年間,潮劇劇目曾出現3次大的開拓,使潮劇劇目在題材、表現手法以及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方面更加豐富充實,劇目數量也不斷積累增加。第一次是康熙末年至道光年間,西秦、梆子腔、皮黃等外來劇團進入潮州,並在粵東生根落地。第二次拓展是辛亥革命前后至抗日戰爭時期,這次劇目的開拓是受社會民主思潮的影響,特別是“五四”運動的影響,創作、改編許多文明戲。第三次開拓是新中國成立后,無論規模還是內容、題材等均超過前兩次,出現了大批新的優秀劇目。“文化大革命”期間,潮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災難,不論是古裝戲還是現代戲都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改革開放之后,潮劇才得到恢復,弘揚光大。

  目前,收集到的上演過的潮劇劇目有2000多個,新中國成立后至現在上演過的劇目有1300多個,海(境)外潮劇團(主要是香港和新加坡)上演過的劇目有150多個。每個劇目的資料包括“內容”和“考釋”兩部分:“內容”是劇目的故事內容,“考釋”則包括故事(或劇本)的來源,演出劇團(戲班)和演出年代等。

  潮劇是由宋元南戲衍化而來,是南戲的地方化,是南戲流播四大腔系之外的另一腔系——“潮泉腔”。潮劇明代時稱潮腔、潮調,清代稱泉潮雅調、潮音戲、潮州戲、白字戲,民國以后稱潮劇。故潮劇戲諺“正字(南戲)母生白字仔”之說。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記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鈞在《廣東新語》中也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戲,曰“潮州戲”。潮劇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台的生動例証,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

  2. 生動曲折的劇情 栩栩如生的人物個性

  在數以千計的劇目中,有兩類劇目是其他劇種所少見的,就是根據潮汕地方人物和故事創作的劇目和反映華僑生活的華僑戲。

  潮劇將地方人物故事搬上舞台,有悠久的歷史,現今傳世的4個明代潮腔劇本《荔鏡記》、《陳三五娘》、《金花女》、《蘇六娘》都是地方題材的劇目。潮汕一些杰出人物和群眾熟知的人物,大多被搬上舞台,如《劉龍圖騎竹馬》、《林大欽》、《林德墉》、《李子長》、《夏雨來》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新創作的《辭郎洲》、《馬發守潮州》、《吳忠恕》等。其中有的反映婦女婚姻戀愛的劇目,對她們追求婚姻自由和堅貞愛情加以肯定和歌頌。許多劇本反映歷代精忠報國的英勇行為和思想。劇情上不乏鞭笞昏君和貪官污吏的內容,寄托對下層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群眾喜聞樂見,基礎篤厚。

  《陳三五娘》是一個流傳於粵東、閩南、台灣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泉州人陳三(伯卿)送哥嫂往廣南赴任,路過潮州,正逢元宵佳節,游街賞燈,遇少女黃五娘,因拾扇解畫,互生愛慕。潮州豪富林大,垂涎五娘美色,乃買囑媒婆,前往說親。五娘父趨勢應親,五娘憂郁不安。6月,五娘偕婢益春在樓上賞夏,巧遇陳三,遂投荔枝手帕以示情懷。陳三會意,喬裝磨鏡,乘機入府為仆。后得五娘愛婢益春之助,有情人終成眷屬。

  “走花燈”為元宵節營造出浪漫的氣氛,增加了青年交往的機會。舊時那些平日足不出戶的深閨淑女,隻有這天才被允許出門賞燈,她們往往乘機與意中人談情相會,所以這一天也造就了無數的良緣美眷。“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詩句和“頭上金釵總落了”的歌詞,見証了元宵節的熱鬧。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是陳三與五娘互生情愫的具體寫照。

  一個民間愛情故事,經歷幾百年的流播,無論其深度與廣度,都遠超全國的同類題材。時至當代,其故事仍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僅潮州市就先后創作潮劇《益春夜遇》、《荔鏡外傳》、《益春》和近期獲獎的《益春外傳》。劉美芳在《陳三五娘研究》中,對該故事的發展及各版本、各門類進行比較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是:《陳三五娘》較之《鶯鶯傳》中的張生與鶯鶯,《花舫緣》的唐寅和秋香,更具有“人本主義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覺醒”,“在意識上有反叛時代束縛的價值”。

  每出潮劇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刻劃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正反兩面人物,人物個性突出,把潮人細膩的作派淋漓盡致地運用到潮劇中去,使人物立體生動,使人難忘。

  3. 藝術特色鮮明 表演感染力強

  潮劇不同於其它劇種,主要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藝術上獨特的個性,主要表現在:

  一、表演  潮劇是以行當的唱、念、做、打為表現手段,行當齊全,生、旦、淨、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且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二、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台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后台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三、語言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潮劇的文學品位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提高。《蘇六娘》是雅俗共賞的好例子。劇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過渡”這場戲的語言非常富於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蘇六娘和郭繼春都是有才學之人,作者設計他們的語言多為詩詞和民歌的融合,近於“本色”。

  四、音樂  潮劇伴奏音樂先后吸收民間鑼鼓、古詩樂、細樂、廟堂音樂等樂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奏特點。潮劇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五、舞台特色  古代的文獻透露了最早的信息。明嘉靖年間的《荔鏡記》中,每出都有插圖,可以看到有建筑物的格局,有點綴的花草木石,有應用的小道具,桌椅的使用和位置比較固定,屏風的裝置規格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舞台從六柱擴大到九柱、十二柱,台面竹帘改為彩繡,而且以潮繡工藝圖案為裝飾。后又出現布畫幕景,按劇情變化展現出宮殿、閨閣、廳堂、街道、家室、山水等透視的圖景。

  六、戲服和潮繡  潮劇廣義上說屬於潮州民間藝術,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間藝術門類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潮州工藝,較突出的是潮繡。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潮劇的戲服是潮繡的重要品種。

  潮劇的戲服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吏、將領穿戴的袍蟒、盔甲,多用潮繡中具有代表性的墊繡,也稱金銀繡,行話稱之為“重庄”,以顯示服飾之高貴。尤其是袍蟒上的瑞獸、日月裝飾具有立體感,與行當表演的力度互為配合,更顯示人物的高貴、威武。另一類是生、旦所穿戴的項衫、宮衣、長裙等,此類服裝多以平繡(絨繡)表現各種花草裝飾圖案,俗稱“輕庄”,與行當輕盈、柔美的表演相適應。

  4. 潮汕人永遠的情結

  誰沒見過波濤洶涌的大海,誰沒聽過壯情激烈的潮聲?有大海,便有潮聲﹔有潮聲,便有潮人﹔有潮人,就有潮劇。

  潮州天華物寶,人杰地靈,一曲潮樂,一部潮劇牽動了多少海內外潮人思鄉之情,裊裊余音澎湃在海內外3000多萬潮汕人心中。廣東潮劇團等多個團體多次出訪新加坡、泰國、美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國家,得到千萬戲迷的鮮花與掌聲。精彩的劇目和優秀的演員把異國戲迷的生活都攪亂了,生意不做了,家也不回了,學也不上了,願跟隨劇團輾轉不休。一到機場送別的時刻,眼也流淚,心也流淚,滾滾淚珠怎樣都留不住潮劇偶像的身影!這就是潮劇的非凡魅力,是海外潮人對根的思念。

  每天清晨或黃昏,從韓江之濱到榕江之畔,以至汕頭的海岸線上,都不時可以聽到高亢或低沉、雄渾和甜潤的潮劇唱腔。不論是男女老少,高興時或煩悶時都能來幾句潮曲,特別是月色如水的秋夜,伴著涼爽的秋風,字正腔圓的潮曲伴著低沉的二胡聲,絲絲入扣,撥動人們的心弦。這就是潮汕人對潮劇的綿綿情愫,彰顯“潮劇迷們”的濃厚興趣。

  潮州人愛潮劇演潮劇,靠的是人才。因為語言關系,潮劇的名角和演員全部是潮汕人,潮劇的發展靠的是名角、編劇和導演。潮劇演員人才濟濟,目前潮汕國家一級演員有:方展榮、姚璇秋、鄭健英、鄭舜英、張怡凰、蔡明暉、陳學希、林初發、詹少君、劉小麗、吳奕敏、唐龍通、林柔佳。此外還有一大批名家。

  舊社會,演潮劇的人被稱為“戲仔”,潮劇班主、師傅對“戲仔”的管教甚嚴,訓練中動不動就訓斥、鞭打,“不打不成器”,潮汕人中流傳“父母無修世,賣仔去做戲”之說。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潮劇演員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稱贊,一代代的梨園弟子在老一輩戲劇家培養下茁壯成長,成為潮劇的棟梁和傳承人。

  改革開放后,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部分潮劇團經營發生困難,潮劇演員的薪酬不盡如人意,一些人才青黃不接等,隻有依靠各級政府的扶持和廣大民眾的鼎力支持,潮劇這一潮汕文化精粹才能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近年來,潮汕各級地方政府對潮劇發展給予諸多扶持。2012年7月,潮州市委、市政府支持新編古裝潮劇《曹營戀歌》在國家大劇院隆重獻演,為京城觀眾帶去一台精彩的文化盛宴。

  潮劇的發展牽動著各級政府和廣大潮人的情愫。我們相信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潮劇這一古老劇種必將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本版戲劇顧問  郭克貴)

(責編:胡雪蓉、張帆)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