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截至8月,今年台風給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0億元 

台風災害防御仍有短板(聚焦農業抗災③)

本報記者  劉  毅  馮  華

2013年09月22日03:19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7個台風登陸我國,具有登陸個數偏多、位置偏南、風雨強度大等特點。1—8月,台風災害導致1865.4萬人次受災,92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250.14億元。

  第11號強台風“尤特”是今年登陸我國大陸的最強台風,於8月14日在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沿海登陸。“尤特”和隨后襲來的“潭美”,給華南大部帶來強降雨,導致粵桂閩部分地區遭受暴雨洪澇災害,低窪或沿江地區農作物受淹,強風暴雨還造成部分農作物和香蕉等果樹遭受損傷,果樹果實脫落、產量下降,魚塘漫塘、農業設施受損。

  我國是世界上受台風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台風災害防御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還存在哪些短板?

  近些年來,台風造成人員傷亡和台風災害損失佔GDP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

  當台風在遙遠的海洋上生成時,氣象衛星很快就能捕捉到它的蹤跡。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志華介紹,針對強台風“尤特”,中國氣象局啟動氣象衛星加密觀測,可6分鐘獲取一次“尤特”監測信息,中央氣象台發布了最高等級的台風紅色預警。

  面對來勢洶洶的“尤特”,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和省長朱小丹第一時間做出批示,要求加強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力爭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廣東省首次同時啟動台風和暴雨Ⅰ級應急響應,按照防台風“四個百分百”(出海漁船百分之百回港、漁排養殖人員百分之百上岸、海上作業人員百分之百轉移上岸、居住在危險地帶的人員百分之百轉移到安全地帶)的要求,組織沿海14個市4.7萬多艘漁船全部回到本港或就近避風,2萬多名漁排作業人員全部上岸避險。各級干部進村入戶,全力做好受暴雨洪水威脅地區群眾的安全轉移工作,全省共轉移群眾116萬多人。

  據廣東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受台風“尤特”和隨后在福建登陸的“潭美”影響,全省共有17個市不同程度受災。據初步統計,截至8月28日,全省農作物成災面積247.91萬畝,絕收77.03萬畝,種植業直接經濟損失43.26億元。全省死亡或沖失家禽538.79萬隻、牲畜(豬牛羊)33.43萬頭,畜牧業直接經濟損失18.71億元。

  王志華認為,盡管今年“尤特”等台風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台風防御過程還是比較成功的。以往類似強度的台風襲來時,甚至會造成上千人傷亡。   

  “近些年來,我國的台風災害出現新特點:雖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緩慢上升趨勢,但人員傷亡和台風災害損失佔GDP的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王志華說。

  據統計,台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991—2000年平均每年為291.4億元﹔2001—2010年,增加到平均每年344.3億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237.1億元、1048.2億元。台風造成的死亡或失蹤人口,1991—2000年平均每年為507人﹔2001—2010年,減少到平均每年302人﹔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28人、96人。

  王志華強調,“這主要得益於‘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台風災害防御機制建立和完善,得益於氣象預報預警准確率的提升,得益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災害防御硬實力。”

  農村是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的重災區﹔台風預警信息發布及有效應用等還存在短板

  王志華等專家表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防台風工程體系不斷加強,應急組織指揮體系不斷強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長足發展,防台減災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社會的防台減災意識明顯提升。不過,在台風災害防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補齊的短板。

  弱勢群體災害防御能力不足。據統計,強台風“尤特”造成的人員傷亡中,超過半數是農村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和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居住條件簡陋,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能力差,容易受到災害侵襲。農村是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的重災區,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因氣象災害及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農村地區死亡223人,佔死亡人員總數的53%﹔約有35%的死者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及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其受災地點基本上是在農村。

  氣象等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機制效率不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亟待提速。國務院辦公廳2011年出台《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但部分地區還沒有開辟預警信息發布的“綠色通道”,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傳播預警信息的機制和流程仍需進一步完善。有關部門與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尚未完全對接,各類預警信息的跨部門實時共享、共用效率有待提升。面向偏遠農村、山區和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存在盲區,部分公眾即使接收到預警信息也不知如何應用,難以實施個人有效防災避災。    

  專家告訴記者,台風是復雜而強烈的天氣系統,台風強度預報和風雨影響預報目前還比較薄弱。

  台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端義宏表示,台風強度預報是國際難題,近20年來台風強度的預報一直沒有很大改善。對台風強度變化的機制,人們掌握得還不是很清楚。

  “隨著觀測手段和數值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台風路徑預報水平呈現穩定提高的趨勢,近年來路徑預報誤差明顯減小,2012年24小時的台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達到100公裡以內,與美國和日本的預報水平相當。”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玲說,“但目前對台風的風雨預報能力有限,對台風造成的強降水的落區和量級的把握有時會存在較大誤差,這方面與防台減災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提高弱勢群體災害防御能力,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機制,加強海上和山區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高級工程師趙珊珊介紹,1981年至今,平均每年有7.2個台風登陸我國。2001年以后,登陸台風比例顯著增加,並且登陸強度增強。2001—2012年登陸我國的台風中,有一半是最大風力達到或超過12級的台風或強台風,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分別增加了21%和38%。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強台風、超強台風活動更加頻繁,帶來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時有發生。面對嚴峻形勢,應該如何盡快補上台風災害防御的短板呢?

  “首先要提高弱勢群體的災害防御能力。”王志華表示,應該進一步加強基層防台風組織指揮體系建設,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災害防御,加強農村留守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的安全保護。針對他們開展防災避災、自救互救等知識宣傳教育,組織應急演練,提高防台風減災意識及自救互救能力﹔加強工地、工棚等災害易發區的安全監管和隱患排查,敦促業主單位為務工人員提供安全的勞動環境,及時組織防災避險。

  王志華建議,進一步完善氣象等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機制,加快推進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預警信息發布“盲區”。應按照這一目標要求,進一步減少預警信息發布的審批環節、拓展發布渠道,積極推進氣象預警信息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工地,讓預警信息為弱勢群體撐起防災減災保護傘。

  針對海上和山區氣象災害監測能力薄弱的問題,王志華認為,有必要增加海上浮標站,配合衛星加強台風登陸前的監測,進一步提高台風路徑、風雨強度預報准確率,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另外,應該加大對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多發區的暴雨監測預警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夯實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基礎,提高氣象監測和應急服務能力。

  台風還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張玲建議,要加強對台風災害的研究,在進一步提高台風路徑強度預報能力的同時,加大對台風風雨預報技術的科研開發力度,盡快提高台風風雨預報能力,更好地發揮氣象預報預警在災害防御中的“消息樹”和“發令槍”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22日 10 版)
(責編:曹昆、蘇楠)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