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曹禺故居典雅的前廳裡舉辦的紀念《雷雨》誕生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曹禺傳》作者田本相先生向此次研討會捐贈的曹禺所寫“水木清華”手稿,引起與會者濃厚興趣,驚艷全場,並隨即在曹禺劇院展出。
這篇文章是1984年時曹禺先生作為清華大學校友應邀撰寫,文中敘述了曹禺就讀清華時的回憶,並抒發了對母校的深厚感情,其中還有不少內容是關於《雷雨》創作的,如“到了1932年,我在清華大學三年級時候,這部戲才成了一個比較成形的樣子”﹔“終於在暑期畢業前寫成了。我心中充滿了勞作的幸福。我並不想發表。完成了五年的計劃便是最大的獎勵。我沒有料到后來居然巴金同志讀了,發表在1934年的《文學季刊》上”﹔“寫《雷雨》這段歷程是艱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創作的愉快”等等。
今年是我國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雷雨》誕生80周年。《雷雨》是曹禺23歲時創作的經典之作,它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於曹禺青少年在天津的生活。《雷雨》不但在曹禺劇作中是巔峰之作,而且在中國話劇史上也是頂尖之作。《雷雨》是在國內上演最多、最久,也是在世界上被翻譯、演出最多,影響最廣的劇作。她不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而且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員。
據曹禺故居紀念館館長王海冰介紹,此次研討會自去年底准備以來,得到了北京、上海、天津、沈陽、香港、澳門、台灣等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參加此次研討會的既有七八十歲在戲劇和曹禺研究領域拼搏大半生、著作等身的專家,又有在此領域中頗有建樹的中年學者,更有立志在曹禺戲劇研究和演出實踐中傳承、延續、創新發展的青年博導教師和博士研究生。研討活動的舉辦為天津戲劇文學、戲劇理論、戲劇演出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並將推動天津戲劇文學和戲劇理論的創作,為進一步擴大曹禺的影響、擴大天津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蘊在海內外的影響起到積極作用﹔更為建設美麗天津集聚高品位文化內涵起到作用。(記者 陳寶輝)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