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單》中計劃生育被用到了特工劇中。
《黑名單》(The Blacklist)
黑點:計劃生育
高端指數 ★
黑指數 ★★★★
美劇裡經常出現“不存在的人”,即是讓某人的身份在系統中消失,通常編劇會將其設定為國家安全局啊中央情報局啊之類“高大上”機構做的好事,或是証人保護這類。而當要思考如何讓中國人變得“不存在”,美劇的編劇們就隻能神展開,於是免不了有玩脫了變笑話的時候。比如《黑名單》中這麼解釋某角色為何能成為探員——“因為中國有計劃生育,吳京(音)是計劃生育外出生的,所以家人隻能把他送走,他對他的家庭來說根本不存在。對於密探工作,不存在簡直是一個絕佳的先天條件。”此言一出,中國網友馬上發來賀電:“原來計劃生育這麼厲害,那我也可以當探員了?”
黑點:中國妹子的智商
高端指數 ★★★★
黑指數 ★★
英國BBC今年有兩部劇《開膛街》和新劇《浴血黑幫》,前者新季第一集開頭就出現了京片子,老大爺幾句“你要干嘛?”“笨蛋”頗為正宗。除了語言,潘紅這個中國美女形象終於不再是國外審美的呂燕臉,大眼眨巴眨巴,依稀有周迅/李小冉/陳紅的影子。演她哥哥的亞裔小哥也挺帥氣,甩開長辮子胖揍外國人的畫面頗有《黃飛鴻》之感。
不過,這好端端一對兄妹,為什麼仍有黑指數?因為他們……智商是硬傷。尤其妹妹簡直神邏輯:她幼時被一英國壞警察從香港拐到英國,N年后哥哥追到倫敦,幾次要求她回家未果。即使男主角嚴正警告他“她心已經黑了,不會回去的”,他仍堅信妹妹純潔如白蓮花。而妹妹被壞警察情夫花言巧語一哄,在大街上揮刀捅死了哥哥。3秒鐘后她發現壞警察自身難保,任由她被警方帶走,遂崩潰大罵:“畜生!豬!早知道讓我哥殺了你!”———一個妹控,一個叔控,都傻都天真,隻能說……絕對是一家人。
影評人、編劇畢成功認為,中國元素頻繁出現只是美劇的流行趨勢:“美劇邊拍邊播,可以把握當下的流行。”他舉了個例子,美劇裡有很多流行元素,比如有段時間流行印度人,屏幕上就會有很多印度人。而這兩年中國紅起來了,所以中國元素又多了。
對於很多人認為“美劇這是在向中國市場示好”的說法,畢成功稱是“自作多情”:“這不像電影可以賺全球票房,他們不太在意中國是否能播。(中國公司)買版權也是那種一買好幾年的、特別廉價的版權。”而且“美劇要取悅的從來就是美國觀眾”。從另一個角度,這大概也能回答“為什麼美劇中出現的中國元素總是四不像”。反正是給美國人看的,美國觀眾也分不清什麼是純正的“中國貨”嘛。
在他看來,中國人的形象在美劇中並沒有本質變化:“他們還是會把中國人和某個邪惡的機構聯系起來。”但與俄羅斯、印度人有所不同,“不管你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整體表現出的能力比較強,且不像俄羅斯和印度人比較容易變節和被收買,往往是認定了目標就比較堅定。如果是好人固然好,如果是惡人,就是很厲害的惡人。這個是漸漸在變的。” 加 繆
■ 觀察
其實美劇誰都“黑”
其實美劇不隻“辱華”,它們誰都“黑”。比如《生活大爆炸》謝耳朵會跑到黑人女教務主任那裡,說些貌似同情黑人其實隻要是黑人聽起來就會氣憤的怪話﹔同樣,對於猶太人他們也不放過。《生活大爆炸》的宅男之一拉杰,就是印度人,他不僅常常被黑,而且還自黑,還經常自黑自己的父母和老家。所以說,美劇並沒有特別的針對性,隻要是異質文化的東西,能讓劇中人產生文化碰撞沖突,引發笑料的,都可以隨時拿來,百無禁忌。
每次看《破產姐妹》時,我都在想,如果韓國人看這部美劇會怎麼想?因為,破產姐妹打工的那家餐廳,老板就是一個韓國人,而且是個發育不全、身高隻有約140cm的矮子。《破產姐妹》每一集,毒舌Max都會拿餐廳老板han lee的身高和性能力開涮﹔而在最近的大片《金剛狼2》中,來自美國的金發女變種人對日本武士輕蔑地說:“little man!”說真的,這種拿人種開玩笑的“侮辱”,中國觀眾肯定受不了。而有趣的是,美劇裡幾乎沒有出現過這類對華人的“人種侮辱”,所以,誰說美國編劇不了解中國人?! 揚子晚報記者 馬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