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2013年12月02日10:43    來源:沈陽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原標題: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近日,關於太空的新聞很多。繼科幻片《地心引力》上映后在網友中掀起太空大討論,中國首輛月球車得名“玉兔”,也將在12月上旬作為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月面上進行為期約3個月的科學探測。

  其實,在眾多科幻電影中,人們早已充分發揮了對太空的想象,有些甚至成為准確的預言。

  那些或寫實或預言的太空科技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電影應該是法國人梅裡愛在1902年拍攝的《月球旅行記》,這部片長隻有20分鐘的電影是根據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最早的人類》兩部小說改編而成的。從今人的角度看,100多年前的人,對未來星際旅行的設想不僅粗糙,而且已經過時。凡爾納所設計的登月工具竟然是大炮!電影中的月球人也顯得有些滑稽。然而,這樣的場面卻在當時不知激發了人們多少對太空旅行和外星生命的想象和熱情。

  盡管這樣,與現實生活中科技的發展相比,科幻電影中的技術發展得顯然更快。從庫布裡克到喬治·盧卡斯,電影中的航天器一直是現實世界無法比擬的,這裡面的經典要數《2001太空漫游》。這部片子1968年上映,在此之后,人類才第一次登上月球。據說,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們都看過此片。可以說,影片中關於航天飛機、空間站甚至月球的場面都出於想象,盡管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這些想象一一成真。比如說,空間站的聲紋登錄系統、可視電話、飛船上給食物加熱的設備類似於現在的微波爐、安放在桌椅上的電視機、平板電腦、會下國際象棋的計算機等。

  要說到寫實,最近上映的影片《地心引力》受到許多科幻迷的關注,有人甚至總結出片子裡幾大“硬傷”:太空服工作時應當出現“嗡嗡”的聲音﹔宇航服裡要穿隔熱衣服和紙尿褲,光有內衣可不行。另外,影片中最后幫助女主角到達中國空間站的“推進器”——滅火器,其實很不好用,因為難以保証重心和方向在一條線上,很容易轉起來。其實,太空中的滅火器並不是這部電影的原創,經典動畫長片《機器人總動員》中,小機器人瓦力就是靠滅火器在太空中飛行的。

  電影《普羅米修斯》裡的高科技技術令今人嘆為觀止,像裡面擁有巨大空間的太空船,配有駕駛艙、逃生艙、臥室、醫療艙、餐廳、會議室、工作艙、實驗艙、身體鍛煉場所等﹔有人體冷凍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在飛船內產生如地球一般重力的自動重力系統﹔能夠自動治愈疾病的醫療自動檢測系統、醫療救護和自動手術系統﹔可採集和循環利用能源的動力能源生成系統﹔適合在外星球上行駛的太空車等。現在看起來,這些科技想象有些不著邊際,但誰又知道,在未來的22世紀甚至更遠,這些場景會否成為現實。

  那些或萌或悚的外星生物

  對於硬科幻迷們來說,科幻電影中各種太空船的炫目設計固然令人著迷,而那些層出不窮的外星人,更是不斷地吸引著那些軟科幻迷們的眼球。其中,首先被中國觀眾認知的應當是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在這些電影中,盧卡斯創造了一個個神奇的世界。“各種怪異的生物和怪異的智能機器或者友好或者不友好地相處,在相同的和不同的空間穿梭往來,一會兒升入太空,一會兒鑽入水底,一會兒又穿過地心﹔他們掌握著巨大的能量,這使得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就像我們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那樣容易﹔各種飛行器在天空在地下秩序井然地游弋著,仿佛沒有重力的約束。”

  對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來說,《星球大戰》系列顯然是“上一輩”的話題,他們迷戀的是《星際迷航》,包括12部電影,700多集電視劇,以及無數相關的電腦游戲及衍生品。這個系列中出現了超過200個外星種族,其中有大眾熟知的瓦肯人與克林貢人,也有光基生物、硅基生物和變形人……

  劇中,瓦肯人是發源於瓦肯星的智慧外星類人類族群,以信仰嚴謹的邏輯和推理、去除情感的干 擾聞名,也是第一個與地球人類正式接觸的外星智慧文明,並在此之后成為星際聯邦的創始成員之一。瓦肯人與人類外貌相似,但擁有較長的壽命(約兩百多年)、更好的體質和更高的智商。他們的眉毛呈現拱狀、細長並上揚,耳尖如精靈般呈尖細狀。心靈融合是瓦肯人特有的心電感應能力,能使其透過觸摸他人臉部達成心靈相通,分享對方的意識、經驗、記憶以及知識。

  克林貢人是虛構宇宙中一個好戰的種族。他們人人都是戰士,如果在戰爭中不幸傷殘,他們會要求家人結束自己的生命。與戰士的屬性相配的是,克林貢人喜歡喝烈性酒,這酒由血加上糖釀制而成,其他外星種族可消受不了。如果從外觀上看,額頭上一個明顯的骨突是辨別他們的最好標志,即使與其他外星種族產子,這塊骨突也要延續數代才能消失。

  說到可愛的外星人,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堪稱經典。這裡的外星人是一個善良的有一點法力的小精靈,雖然長相說不上可愛,但孩子們並不畏懼他,而是想與他成為朋友。相反,地球上的成年人出於人類的功利目的,一直對它心懷惡意。在這個故事中,科學成為一種惡的形象——大人們捉拿外星人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對他進行科學研究。

  科幻電影中,不是所有的外星種族都能與人類和平相處,在電影《異形》系列中,外星生命就以一種非常怪異的方式出現。人類無法與之溝通和交流,這些異形對於人類來說,就是絕對的惡。在《火星人玩轉地球》中,外星人是一些滑稽的充滿惡意的大頭鬼,它們入侵地球,瘋狂掠奪資源。在這部電影中,人類的形象同樣十分滑稽,尤其是總統,國會的議員,以及出入白宮裡的要員、學者,這是一部充滿自嘲精神的科幻片。影片的結尾出人意料,凶惡的外星人沒有被《獨立日》裡人類的種種武器所毀滅,而是被鄉下老祖母的老情歌震碎了腦袋。

  太空生活是刺激還是愜意

  人在太空中究竟怎樣生活?《2001太空漫游》中把空間站生活想象得十分美好,寬敞的居所、服務周到的機器人、各種娛樂設施和休閑小吃……跟坐專機沒什麼區別。其實要論寫實,《地心引力》中的空間站更實際一些:各種儀器設備排布得極滿,真正可供人活動的空間非常小。

  電影中,喬治·克魯尼拿出一瓶伏特加酒來喝。一般來說,太空中的液體都是裝在容器裡,用吸管喝,但據說俄羅斯人真的喜歡帶瓶裝酒上太空,因為沒有重力,這樣的酒直接喝是進不到嘴裡的,必須一邊對瓶吹氣一邊往嘴裡吸。除了喝,在太空船裡上廁所也是個有意思的事情,太空船的馬桶是特制的,採用空氣吸力將排泄物吸入儲糞槽,相當於人坐在一個吸塵器上,排出的污物會被吸入一個10厘米口徑的小洞內。由於沒有重力,人類很難坐到馬桶上,因此上廁所必須固定,現在比較流行的是橫杆壓住身體,就像坐過山車時的那種保險杠一樣,用於把身體固定住。因為太空船本身空間狹小,資源有限,所以不會單獨列出一個船艙當廁所用。

  在太空船裡必須天天運動,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防止無重力環境肌肉萎縮和骨骼鈣質流失。如果是短期滯留太空還好,假如在太空船上呆三天不運動,回到地球就站不住了。而且在太空中運動很講究的,比較有效的方式是跑步機、動感單車和拉力器,當然這一切都是在被人體固定的基礎上完成的。電影《阿波羅13號》在表現太空生活方面,是最翔實的。

(來源:沈陽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