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電影院成為年輕人聚會主要場所。而票價高、無適合內容、無人陪是老年人不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原因。面對商業化電影成為主流,以及社會對老年人精神生活關注的缺失,專家建議,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文學藝術界應多關注老年人訴求,並鼓勵老年人通過多種方式觀影。
全國各地的電影院裡大多數都是年輕人,為何老年人不常去?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大眾應該關注老年人的訴求。
記者來到長春市萬達影城紅旗街店,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沒有看到一個老人前來觀影。據工作人員介紹,平時很少有老年人來,過年這些天才有子女領著老人和孩子一起來看電影,每天也就二三十位老人。
“老年人基本都選擇看《爸爸去哪兒》,其他的影片內容也不合適。”他說,“現在電影院的主力軍是年輕人,特別是一對對情侶。”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老年人表示不愛去電影院看電影。無合適題材、票價高、沒有人陪是主要原因。
多位老人都反映,無論是劇情緊張的動作片,浪漫甜蜜的愛情片,還是詭異可怕的懸疑片,都不適合他們觀看。一方面是內容不感興趣,另一方面震撼的音響效果也讓老年人“吃不消”。“愛看節奏舒緩的溫馨電影”,多數老人都如此表示。但據藝恩咨詢統計,在2013年國產電影中,愛情題材電影共61部,高居榜首,喜劇電影(35部)、驚悚電影(33部)、動作電影(32部)、動畫電影(24部)緊隨其后。
並且,很多老人認為看電影票價太高。在長春觀影,票價約在30-150元之間﹔環境好、地理位置便利的影院,票價都在60元以上。年輕人可通過團購、信用卡購買優惠票,但老年人並不熟悉這些優惠購票方式。
此外,65歲的嚴會珍說:“平時女兒上班,我一個人出門她不放心,也就不想著看電影了。”
2012年,一部以老年人為題材的影片《飛越老人院》在全國上映,卻有口碑無票房。專家認為,目前在國內電影市場中,老年人題材稀缺是事實,這也體現出社會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關注的缺失。
“現在去電影院觀影已經成為80后、90后聚會的方式。但電影不應該完全變成時尚大餐,也要反映民族文化,多樣化發展。”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韓志君說。
“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老年人的需求在增長。面對這樣的現狀,文學藝術界應多表現老年人在當今時代的生活,引發社會對他們更多的關注。”編劇張嘯天認為,在電影創作內容上,我們應該關注老年人的訴求。其實他們喜歡的未必就是老年人題材,他們關注整個社會,也會留心年輕人的世界。像《建國大業》這樣具有歷史元素的電影,或是像《老有所依》這樣反映家庭生活的電視劇,都深受老年人歡迎。
此外,專家認為,老年人有多種看電影的方式,不去電影院不代表不看電影。“未來計劃在全國建立藝術電影院線,會讓一部分老年人走進影院看電影。”韓志君說,“此外,多元化的看電影方式也更適合老年人。盡管以老年人為題材的電影在電影院不是主流,但可以採用以影視頻道、影碟為載體的方式,有些老人也會自己上網看。”
(來源: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