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術館內,敦煌展熱度不減,小學生組團看展
講解員總結了浙江觀眾最愛問的五個問題,大家以后就別再問——
哪個雕塑最值錢,哪個菩薩最靈
春節長假剛過,這個假期,除了火爆的電影院,杭州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大約就是西湖邊的“莫高窟”了。長假期間,美術館日均接客5000人,在初五的時候甚至超過8000人,連咖啡吧都坐得滿滿的。
節后的杭城飄起雪花,依然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昨天,在這個漫天雪花、天寒地凍的非周末,浙江美術館地下車庫依然要排隊,戶外廣場上還迎來了好幾輛大巴車——組團來看敦煌展,已成為很多小學生的“寒假作業”。
這麼大的人流,把敦煌的講解員累壞了。
“長假期間游客量太大了,平時我們半小時一次的講解,不得不臨時加場,每15分鐘講一次。”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劉琴告訴記者。
其實,即便過了長假,他們也忙得夠嗆,連接受記者採訪的時間都很難抽出,聊不了幾句就被召喚走了。
杭州觀眾的熱情給敦煌的講解員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很多觀眾求知欲特別強,有時候一個講解員身邊圍了100多個觀眾。”
敦煌展是佛教、藝術和歷史的綜合體,對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內容有點深奧,所以,現場講解就成了熱門需求。
對於大部分門外漢來說,第一次看敦煌展一定會問出許多“不上道”的問題,下面就是這次展覽上被問得最多的5個問題,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漲姿勢”之后,下次帶朋友或孩子去,你也可以充當半個講解員了。
Q:這麼輝煌的藝術寶庫,怎麼會在敦煌那麼偏遠的地方?
A:在1000多年前,敦煌可不是“偏遠”的地方。自漢代以來,敦煌一直是連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向東到西安、洛陽,往西可以到羅馬。
西域商人和中原商人在敦煌從事絲綢、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以及當地糧食的交易,無比繁華。
簡言之,古代人要Shopping,購買國際品牌,肯定得去敦煌,其熱鬧程度,堪比今天的上海南京路或香港的旺角、銅鑼灣。
直到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才漸漸衰落。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這才成了“偏遠的地方”。
Q:為什麼敦煌有那麼多洞窟?是誰鑿的?
A:敦煌石窟不是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裡鑿出來的。
例如莫高窟,它是從公元4至14世紀的一千多年裡,不斷有人開窟造像,這才形成了南北長1680米的石窟群。建造石窟是古代佛教徒們積功德的一種方式,從官方到民間都十分流行。
出錢造窟的 “贊助商”(就是“供養人”),請畫師和雕塑師畫壁畫、造佛像,這種石窟是為供養人及其家屬獨享的,供養人多是王公貴族、達官貴人。
Q:為什麼要在懸崖上開洞窟?洞窟裡有人住嗎?
A:石窟原本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形式。因為佛教提倡遁世隱修,所以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中國的石窟最初也是仿印度石窟開鑿的。
莫高窟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的492個洞窟,是游客可以參觀的,這是禮佛活動的場所,擁有彩塑、壁畫,這樣的洞窟不住人。
北區的243個洞窟是僧侶修行、居住、瘞(y?,埋葬的意思)埋的場所,裡面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如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沒有彩塑和壁畫。
Q:為什麼展覽的大多是復制品、臨摹品?
A:因為石窟是不能移動的,真品壁畫、雕塑無法搬出來展覽。不過,雖然展覽的多是臨摹品,也都是敦煌研究院幾代美術家的心血,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所以即使是臨摹品,也不要用手觸摸哦。
Q:莫高窟這麼多的雕塑和壁畫,哪個最值錢?哪個菩薩最靈呢?
A:這些雕塑和壁畫都是無價之寶,不能用金錢衡量。釋迦牟尼成佛的過程,其實是領悟的過程,佛就是徹底明白的人。如果你明白了,你就是佛。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