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韓寒郭敬明等"80后"導演:電影創作永遠不能跟觀眾對立

吳曉東

2014年07月21日07: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電影創作永遠不能跟觀眾對立”

  同樣是展現自信,從前很多導演對觀眾的態度是絕不妥協——我的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觀眾看的,我不會刻意遷就觀眾﹔而現在的青年導演卻高喊著“電影和觀眾在一起”放低身段主動示好——電影創作永遠不能跟觀眾對立,了解觀眾,是我們的優勢。

  近日電影頻道舉辦的“2014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上,郭敬明、韓寒、陳思成、郭帆、李芳芳等11位“80后”導演帶著他們的10部電影集體亮相。和上一代以及上上一代明顯不同的是,他們的個性表達已經不再曲高和寡、咄咄逼人,主動傾聽觀眾的聲音,對市場的認識更到位,沒有過度的自我迷戀,成了這批青年導演最突出的特質。

  青春無敵,無堅不摧,是近兩年來內地電影市場的趨勢。繼去年《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等電影以中等成本投資拿下數億元票房之后,今年以來,田羽生執導的《前任攻略》、陳正道執導的《催眠大師》、陳思成執導的《北京愛情故事》、郭帆執導的《同桌的你》同樣成績不俗,票房口碑雙贏。而即將開啟的2014年電影暑期檔,堪稱迄今為止中國電影最為“青春逼人”的一個暑期檔。從6月27日鄧超、俞白眉聯合執導的《分手大師》和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4》撞了個正著開始,5部“80后”導演的作品將陸續和觀眾見面。

  當電影成了要靠充足的荷爾蒙來激活的青春游戲,除了中外電影節摘金奪銀的企圖和野心,票房更是成了大家比拼的舞台,而“用票頒獎”的觀眾則是大家奮力爭奪的對象。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導演肖央勇敢突破了自己在2010年網絡短片《老男孩》裡營造的情懷,在《老男孩之猛龍過江》裡加入了動作歌舞喜劇愛情等“過癮的元素”,最近傳播率極高的洗腦神曲《小蘋果》也會在片中被唱響。

  “我是以一個新人的身份站在這裡,《小時代》我收獲了很多鼓勵,來自觀眾﹔也有很多的批評,也來自觀眾。”在去年暑期檔憑借兩部《小時代》共獲得8億元票房的導演郭敬明,在分享影片成功的原因時,一直把“觀眾”兩個字挂在嘴邊。

  《同桌的你》導演郭帆的創作理念同樣觀眾至上:“自己要表達的意圖,必須包裝在輕盈的外表下傳遞給觀眾,不能填鴨式地灌輸給觀眾,電影創作永遠不能跟觀眾對立。”

  電影和觀眾到底應該是個什麼關系?對中國電影來說長期無解。創作者認為文化產品不能完全交給市場,觀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領﹔觀眾認為電影應該順應市場需求,創作者不能忽視其本身的娛樂屬性。你有你的主見,我有我的堅持,於是經常是自說自話,雞對鴨講。

  《北京愛情故事》、《同桌的你》等影片的市場成功背后,潛藏著一個重要現實——當“80后”、“90后”已成長為中國最主要的文化消費群體,電影創作能否了解和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已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所在。而這批“80后”導演更像是應運而生,他們更天然地接觸今天的觀眾,對時尚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也更強。更重要的是,他們迫切希望拍出大眾喜愛的東西,而不是把電影看作一種完全的自我表達。

  “每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理想和文化訴求。作為最主要觀影群體的同齡人,我們的成長是與觀眾的成長同步的,也是與中國電影市場的成長同步的。這種同步,不僅是年齡和閱歷的同步,更是關於世界的認知和探索的同步。因此,了解觀眾,是我們的優勢。”《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導演肖央說。

  改革開放初期,對歷史的叩問、對民族發展道路的思索,成為第五代導演影片鮮明的特質,第六代導演則以個人化書寫縱橫影壇。而這批出生於1980年前后的青年導演,不同於以前的電影大師,“吃”的是文學哲學,然后去“吐”電影,他們可以說是“吃電影,吐電影”的一代。這批青年導演出生於社會劇變的改革開放時期,在成長階段受好萊塢電影影響,對高科技水准、高工業水平的電影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正逢互聯網科技日益發展,數字拍攝技術的普及和互聯網平台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電影導演的職業門檻。“80后”導演有一個關鍵詞就是“跨界”,事實上,這批青年導演中真正出身電影導演專業的人非常少,但這也給他們帶來了更為寬廣的視野和胸懷。

  如果說計劃經濟、國營制片廠體制下,電影導演隻需要考慮藝術和自我表達的問題,那麼現在的中國電影已經充分市場化,民營制作單位佔據了80%以上的影片制作量,影片的發行完全是院線制,按照影片的大眾接受程度來確定空間和檔期,這意味著,凡是想進入電影業的青年導演都必須面臨市場化的選擇和淘汰,沒有人願意為你標新立異的藝術追求埋單。這一切讓“80后”導演們深切體會到,在尊重自己表達訴求的同時,必須尊重市場需求。

  “我們並不是投觀眾的所好去拍攝,而是和觀眾在一起成長,大家一起感知這個時代的變化。”雖是首次做導演,但在韓寒看來,“電影和觀眾在一起”並不意味著要迎合觀眾、討好觀眾,他的一句“我們是在拍電影,不是在拍馬屁”更是贏得滿堂喝彩。

  在自我表達和商業訴求之間努力尋找平衡,是這代年輕導演內在的自覺。當他們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新力量登上中國電影的舞台,可以想見的是,建立在和觀眾充分互動基礎上的中國電影,也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