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羅馬尼亞分別發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小型張和郵票極限片。
文/李心悅 圖/李洪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在中國獲得梅蘭芳等戲劇家的高度評價,並對中國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14歲就開始接觸戲劇,在家庭業余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並在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3年后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余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
1897年他同當時的從事戲劇教育的聶米羅維奇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
莫斯科藝術劇院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的首演宣告成立。一個月后,他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海鷗》之后,他們的合作沒有結束,還共同執導了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在這個時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僅擔任導演而且也在自己導演的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藝術風格有了新的變化,他給舞台演出充實了新的時代精神。他開始寫自傳《我的藝術生活》,首次對自己的戲劇體系作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討。在一次心臟病突發之后,他開始全力投入戲劇實驗教學與理論總結工作,寫出了洋洋大觀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最終成了世界一大戲劇體系的奠基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中國博得梅蘭芳等戲劇家的高度評價,梅蘭芳曾於1935年訪問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兩人多次交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梅蘭芳說:“一個演員必須不斷地通過舞台的演出,接受群眾考驗,這樣才能豐富自己,否則就等於無根的枯樹了。”
《演員的自我修養》這本書耗時30多年,為了修改它幾乎用了一輩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始終謙虛如一,臨死也不能自信自己為很好的老師。最后他擔心自己病情惡化,才不再修改,拿去給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卷本的《演員的自我修養》。編輯后來回憶時寫道:“他表示他唯一的願望是讓書裝訂盡量朴素些,當他拿起樣書的時候,他的臉都紅了,他的手指顫抖著。”然而遺憾的是,他沒有看到出版后的書,1938年8月7日卒於莫斯科。
(來源: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