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雲南華寧陶:養在深閨七百年

2014年07月30日21: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雲南華寧陶:養在深閨七百年

  中新網玉溪7月30日電(趙曦)天剛亮,周文林就已起身准備,這是他從家鄉景德鎮來到雲南省華寧縣古月品陶軒工作的第一天。作為擁有三十多年拉坯經驗的陶藝師,周文林將在這裡把自己的技藝教授給品陶軒的兩位老板,胡文杰和胡文森。胡氏二人為兄弟,於2008年從大理遠遷至華寧創業,而吸引他們的,正是曾經美譽中華的華寧陶。

  “釉色黃如純金、綠如翡翠、白如羊脂、蘭如寶石、紫如劍氣、青和鬆煙、開片精美”,這是中國陶瓷文化界對於華寧陶公認的評價。華寧陶起源於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寧從出現就與陶器血脈相承。

  據考古學家推測,華寧縣的陶器燒制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直到明朝洪武年間,一位名叫車朋的景德鎮陶工遷居至當地碗窯村,建窯燒陶,傳承技藝。華寧陶開始正式出現在中國陶瓷史裡,並於清代到達其影響力頂峰。碗窯村也成為明清時期西南地區最主要的陶器生產交易集散地。

  華寧陶作為華寧縣獨有的一門手工藝品,釉色是其最大特點。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泥漿土、草灰、銅礦等當地出產的天然料子,經過制泥、拉坯、晾干、上釉等多道工序制成。而在燒制過程中,窯變的開片和色彩變化,則讓華寧陶顯得格外珍貴和稀有。

  但由於其制作程序過於繁復,且生產工藝跟不上時代發展,華寧陶自民國后期逐漸走向衰落。名噪一時的碗窯村也被歷史遺忘,隻剩下村口那副“五千裡方圓有寧州陶器,六百年技藝源景德瓷都”的對聯記載著曾經的輝煌。

  記者30日走訪華寧縣城時發現,盡管華寧陶在近代已逐漸淡出世人眼球,但華寧人對於制陶的傳承卻從未中斷。道路兩旁不時出現“某某陶廠”的標牌。其中不乏胡文杰、胡文森這樣不遠千裡而來的外地人,更多的則是祖祖輩輩都以陶為生的本地人。

  戴雲明今年28歲,個頭高高的他言談舉止間常透露出與年齡不相符的老練感。孩童時光,戴雲明是在父親的陶窯裡玩泥巴度過的。從玉溪師范學院工藝美術系畢業后,他進入當地一家陶器廠工作,邊打工邊學制陶。2011年,戴雲明傾盡家裡60萬元積蓄,創辦了寧州沁心陶藝工坊,主營華寧黑陶和釉陶。經過3年發展,如今他的陶藝坊年營業額已超過300萬元,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客戶遍布全國及港澳台地區。2014年初,戴雲明帶著他的華寧陶去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活動,受到極大歡迎,不僅陶器全部脫銷,他也收到了眾多海外訂單。“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量跟不上銷售。華寧陶制作工藝繁復,對陶藝師的技術水准要求苛刻。今年我們不僅新建了生產線,也從藝術院校招入相關專業學生,盡量把華寧陶規模做大,知名度做響”戴雲明說。

  事實上,為了把華寧陶這塊延續了七百年的“金字招牌”重新擦亮,自2011年開始,玉溪市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陶產業扶持計劃,除興建工業園區、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外,也積極引入藝術界大亨,希望借其影響力為華寧陶增添文化內涵,提高競爭力。

  前途雖然看似光明,但復興之路仍然坎坷。在2012年舉行的首屆“華寧陶發展論壇”上,就有專家指出過華寧陶的缺陷:至今為止,華寧陶尚未有標准體系出台﹔廠家各自為據,未形成體系﹔缺乏開拓省外及國外市場的動力﹔不重視自身宣傳等等。雖然經過3年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想與宜興紫砂陶、建水紫陶等擁有市場知名度的成熟陶品競爭,深閨中的華寧陶羽翼尚薄。

  其實,華寧釉陶沒有燒制之前,表面的釉彩流露著幾分青灰,讓人無法想象其經過高溫淬煉后的華美。或許和涅槃的鳳凰一樣,華寧陶隻有經歷過歷史的磨練,才能重獲新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