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旅順大屠殺2萬民眾喪命 日軍殺人后與被殺者合影

2014年08月05日11:15    來源:大連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旅順大屠殺2萬民眾喪命 日軍殺人后與被殺者合影

清魚雷營棧橋。資料圖片

花園口日軍登陸點。資料圖片

  現今大連地區有不少與甲午戰爭有關的遺址、遺跡、遺存。遺址系指歷史上建筑物所在之處,遺跡為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遺存系指近代留下來的東西。它們如同一位歷經滄海桑田的歷史老人,向人們訴說遭受的苦難,解讀中國人英勇抗敵精神、啟迪國人繼承先輩寧死不屈的意志。本報特約大連民族學院原副院長、教授關捷加以解讀。

  A

  甲午戰前,

  旅大的戰略地位

  旅大,120年前是指旅順、大連灣而言﹔那時沒有現在的大連,隻有青泥窪。

  旅順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南與東南瀕臨黃海,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與朝鮮半島跨海毗鄰﹔西和西北依傍渤海,與天津大沽一衣帶水﹔東和東北腹地相連,與大連灣不足百公裡之遙。自秦漢以來,旅順口一直是北方的海上要道和戰略要地。史稱“登津之咽喉,南衛之門戶”,“南來舟楫,非出此途不能岸”。 有“東方的直布羅陀” (The Gibraltar of the East)之說。

  特殊的地理位置(東經121°15’,北緯38°48’),天然不凍的港口,兩岸山勢險峻,使旅順口處於扼守畿輔之海上門戶和護衛東北之天然屏障的重要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之其近代戰事頻仍,歷史遺跡廣博,故而舉世聞名。

  19世紀末葉,清廷便在旅順口修建碼頭、船塢和炮台,辟為北洋水師的軍事基地,旅順口遂成為遠東著名的軍港,因此名揚海外。

  旅順口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島,左右環抱,宛如蟹之雙鰲,也像門神盡職拱衛,似乎安全無恙。可是在半個世紀中,列強競相逐鹿,旅順口前門拒狼,后門進虎,遭劫難之嚴重,易手之頻繁,實屬罕見。

  1860年5月英國軍艦陸續侵入大連地區,連同沿途劫掠的船隻在內,共有各類艦船180余隻,分泊於駱馬山、紅土崖、大孤山、小孤山、大魚溝、青泥窪、羊頭窪、黑嘴子灣。英軍侵入大連灣后,英國人約翰·瓦爾德對遼東半島一帶及渤海內詳細測量,繪制成海圖。他竟擅自把大連的山川水域改為英國名字,其中青泥窪、黑嘴子一帶改為英國女王名字“維多利亞灣”,旅順口港改為中世紀傳奇故事的不列顛園桌騎團首領名字“亞瑟港”。這份海圖充分暴露了英國侵略者侵略中國領土的野心。

  晚清,朝廷經過塞海防之爭,海防論佔優勢,議決建立四支海軍,惟先行創建北洋海軍。經過反復造址,鑒於旅順口的環境、地勢的優良而確定為北洋基地。旅順港修建始於1880年,告竣於1890年。第一期工程(1880年-1887年)主要為攔水壩及防波堤的興建,海口的疏浚,船路、船池的挖鑿,澳口石岸的鋪修,炮台、庫房、廠房、營盤的建筑,以及排水系統、交通道路修建等。

  海陸炮台包括港口西岸的老虎尾、威遠、蠻子營、饅頭山炮台及田山、田家屯二土炮台﹔東岸有黃金山(本、后炮台)、老蠣嘴(本、后炮台)、母豬礁(摸珠礁)、田雞山炮台。陸路炮台有蟠桃山、大坡山、小坡山、雞冠山、二龍山、鬆樹山、案子山、椅子山等,呈半月形拱衛旅順后路。

  第二期工程(1887年-1890年)主要是船池與船塢的修建,這兩件工程實際上自光緒八年十月袁保齡到旅之后,即已著手經營。於1890年完成。

  伴隨旅順工程建設,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清廷對旅順海軍基地和北洋海軍頗為重視。按《北洋海軍章程》定期舉行校閱。

  建設旅順港的同時,還對北洋門戶和遼東半島要地大連灣進行了防御性建設。大連灣是一個天然良港,左右高山環繞,海灣西南岬名黃山,迤東曰龍頭,東北岬曰和尚島,左右拱抱,形勢險要,“為旅順口后路扃鑰”。清廷在大連灣“經營布置,凡歷六載,最稱鞏固”。建設了水雷營及海陸炮台,計有和尚島、老龍頭、黃山、徐家山等諸炮台。其中除徐家山為陸路炮台,專顧后路外,其余均為海岸炮台。所有炮台均為露天式。

  由於旅順建成了船塢,一改“有鳥無籠”的弊病,而且海陸炮台齊備,可謂固若金湯。

  甲午戰場,火與血的洗禮

  1840年開始,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均侵犯大連灣地區,停船劫掠,沒遇到任何阻擋。旅順海軍基地和大連灣防御工程建成后,遭到日本兩次戰爭的侵略。

  一次是1894年開始的中日甲午戰爭。首先在遼東半島海域發生了黃海大戰,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但日本聯合艦隊未實現殲滅和奪得制海權的目的,且多艘艦隻重傷,先行退走。

  同年10月24日,日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岩利用花園口海岸開闊,沙灘淺平,背后三面有丘陵環繞之有利地勢,指揮部隊、輜重登陸,侵入遼東半島。

  日軍尚未登陸完畢,即開始向西進犯。11月2日,日軍先遣隊切斷金州與外界聯系。3日先鋒指向金州。5日在石門子一線受到徐邦道拱衛軍阻擊。拱衛軍得到金州鐵匠鑄造的大刀、民眾烙的大餅支援,倍受鼓舞,予日軍以重大殺傷。6日日軍炮擊金州城。徐邦道與金州副都統連順為防日軍進犯,修筑工事,處置山崎羔山郎等三名間諜,並聯手與進犯日軍力戰,終因兵力不足、武器窳劣而敗北、東二門被攻破,隻得從西、南門突圍,退往旅順。日軍進犯金州時,燒殺劫掠,無所不為。曲氏一家七名女子為不受污辱,懷抱三幼子跳井。

  日軍佔領金州后,大山岩立即建立“金州城內佔領地行政廳”進行殖民統治。7日進犯大連灣時,因守將趙懷業(綽號“趙不打”)主力先撤,致使日軍輕取大連灣,獲得大批軍用物資。

  11月17日,日軍分三個縱隊開始進犯旅順。駐守旅順的清軍雖多,可是缺乏訓練。為保衛旅順,守軍與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戰斗。11月18日,徐邦道指揮的土城子反擊戰的勝利打擊了日軍的氣焰。11月21日,日軍分三路進犯旅順,與清軍展開激戰。22日旅順失陷,日軍開始在旅順進行血腥大屠殺,旅順人民寧死不屈,自發地同日本侵略軍進行斗爭。約2萬民眾慘遭殺害。日軍不僅殺人手段極其殘忍,且以殺人為榮,殺人后與被殺者合影。這種惡劣行為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日俄戰爭、日軍侵入南京時都再次發生,令人發指。

  旅順屠殺時日軍還展開評比。據隨軍的攝影記者龜井茲明記載:第二聯隊第八中隊233人,屠殺15人以上者18人,屠殺30人以上者2人,同時第三聯隊也殺害700人。南京大屠殺時出現百人斬比賽,就是效法旅順大屠殺期間的殺人評比。

  旅順大屠殺后,日本政府對殺人凶手不僅不懲罰,反而為殺人罪行辯護,圍攻報道真相的外國記者﹔用金錢收買外國記者掩蓋殺人罪行﹔默許和命令殺人的大山岩、山地元治,戰后分別被封為侯爵、子爵。當然談不到道歉、認罪和賠償,這就為日軍保留了再犯罪的機會。

  翌年4月17日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規定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日本割遼的根本原因是要霸佔不凍港,進而侵佔全東北。后由於俄德法三國干涉,中國用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

  C

  甲午戰后,遺址、遺跡、遺存的啟迪

  1.石門子阻擊戰紀念碑。關捷 攝

  2.1896年,旅順海防兵道員顧元勛主持在埋葬約2萬人忠骸的白玉山麓建立了“萬忠墓”碑。資料圖片

  3.閻世開墓。關捷 攝

  4.曲氏井。關捷 攝

  5.1988年秋,關捷與劉志超考察時拍的“南子彈庫”照片,廣為流傳使用。關捷 劉志超 攝

  6.土城子阻擊戰紀念碑。關捷 攝

  7.1988年,關捷(右)與劉志超到水源地,見“龍引泉”碑臥於林中,將其扶起,拍下“泉”字隻有“白”的照片。關捷提供

  我們邁開腳步,走近甲午、甲辰兩次戰爭的歷史,可以尋覓到迄今尚存的遺址、遺跡和遺存。1882年開工的旅順最大的工程——大塢,有大船塢1座、工廠9座、丁字碼頭1座、鐵路1條,另有火藥庫、軍械庫、水雷庫、引信庫、裝藥庫多座,黃海大戰后,北洋艦隊受創艦船在此搶修后撤往威海。大塢至今猶在,一直在為我國的國防和建設服務。

  清代另一重要遺址是“南子彈庫”。南子彈庫分東、西、虎踞、龍盤4庫,為儲備武器彈藥之處。該庫在山內修一條甬道直達海岸炮台。1988年秋我們到子彈庫考察時,字跡不清,特向駐守的海軍通訊班借筆墨描出“南子彈庫”4字,拍下一張照片。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使用的照片。

  再一個遺存是為近代自來水工程所立“龍引泉”碑。該碑系1888年所立。1988年我和劉志超到水源地,見碑臥於林中,特將其扶起,拍下“泉”字隻有“白”的照片。現在所立之碑是用水泥補上了“水”字。2012年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的孫桂翠寫了一本《旅順龍引泉》,把“龍引泉”碑的來龍去脈敘述得清清楚楚。

  還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萬忠墓。為了緬懷被日本侵略軍殘殺的眾多堅持戰斗的英雄和無辜的群眾,旅順海防兵道員顧元勛主持於1896年在埋葬約2萬人忠骸的白玉山麓建立了“萬忠墓”碑。1922年旅順華商公議會重建“萬忠墓”碑。1948年旅順各界重修“萬忠墓”。1994年旅順同胞被殘殺百年時,重葬殉難者,再修“萬忠墓”。

  金州也有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曲氏井。為了保存曲氏井,金州區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特意保留曲氏井原址。

  甲午戰爭的一些遺物——克虜伯大炮、槍、炮、魚雷、水雷、救生圈等等,至今分別保存在萬忠墓展覽館和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中,都成了珍貴的文物遺產的一部分。

  甲午、甲辰戰爭遺跡——海陸炮台,一百多年來,雖屢經歷史風雨洗禮,有的損壞得不成樣子,可多數作為遺跡尚在。日俄戰爭后,日本接俄國租借旅大地區,統治的40年間,為了宣揚日軍的戰功,在旅順陸路主要炮台上修了眾多大小不同的紀念碑。諸如白玉山上的“忠魂塔”(現白玉山塔)、東雞冠山北堡壘碑、爾靈山碑、雞冠山碑、一戶堡壘碑、盤龍山西堡壘碑、鬆樹山堡壘碑等。還為俄軍戰死的官兵建了“在防御戰中的俄國殉難烈士的遺骸安眠”忠魂碑。為俄軍少將康特拉琴柯修了“戰死之所”碑。

  1994年,為了緬懷為抗擊日軍陣亡的清軍將士,大連各級政府和人民修建了石門子、土城子阻擊戰碑,以紀念徐邦道和清軍抗日功勛﹔重修閻世開墓碑,以贊揚他不被日軍的軟硬兼施所屈服的視死如歸精神。這些紀念墓碑將永遠被后人祭奠。

  這些戰爭遺址、遺跡、遺存的存在,可以警示國心,認清侵略者的本質,以及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重大災難,激發國人毋忘國恥、奮發圖強。

(來源:大連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