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戲能否救活一個劇種?60年前,昆曲《十五貫》做到了。一個電視節目能否激活一種藝術門類?4年來,民歌風情音樂節目《歌從黃河來》一直沉著卻堅定地努力著。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中國各地豐富的民間生活孕育了色彩斑斕的民歌,花兒、長調、呼麥、信天游……可以說有多少種活法就有多少種唱法,有多少種風景就有多少種民歌。山西更是我國的民歌大省,一曲《走西口》,把幾輩人唱得肝腸寸斷、淚洒衣衫。然而,多年來主要靠口耳相傳的民歌藝術,如何不被當今的媒介時代所淘汰?山西電視台立足本省本地的優厚資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創辦於2011年的周播類民歌風情音樂節目《歌從黃河來》,將綜藝節目的立足點從明星選秀投向了傳承民歌百態的民歌手,也拓展了綜藝節目的文化深度和厚度。近日,《歌從黃河來》的探索和堅持引發了學術界、音樂界人士的討論。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電視熒屏不缺少綜藝節目、音樂節目,缺少的是有本土文化情懷的原創類節目,原創民歌類音樂節目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音樂節目對當前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民歌是民族心靈的袒露,特別是在當前中國電視文藝的生態環境趨向失衡的環境下,原創的民歌類音樂節目體現了一種難得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歌這一藝術形式正逐漸式微,這個節目體現了一種“搶救”的意識。據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鬆提供的數據,上世紀80年代能夠傳唱的民歌有40萬首,現在竟不足2萬首。李鬆認為,在民歌的傳承和保留方面,我們面臨著“一個斷裂的時代”。因此,通過電視節目挖掘、展示、傳播民歌文化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創造民歌歌手、創造民歌文化生態。
然而,在寂寞中堅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如何讓電視節目的傳播力與好口碑實現平衡一直困擾著很多節目制作方,《歌從黃河來》也面臨同樣的難題。詞作家閻肅在節目中擔任評委,他用“窮”且彌堅、質朴可愛形容《歌從黃河來》。同時,閻肅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要有自己的定力,不要單純為討好青年觀眾而失掉中老年這一電視收視的主流人群﹔要實現學術性與娛樂性的平衡,不要因為強調專業性而失去了節目的觀賞性﹔努力實現節目本身的自我循環與生長。在節目模式的升級方面,專家們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比如在音樂伴奏水平、歌手形象的塑造、節目內容的豐富等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有觀點認為:中國電視已經進入“不差錢”也“不差人”的時代。但為何引發收視熱潮的總是外來的節目模式?具有本土文化情懷的原創節目為何總是難以在創意制作方面有所突破?從《歌從黃河來》到其他綜藝節目,當下的中國電視屏幕大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何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正如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的導演秦新民所說,對於中國電視人來說,這是一個“集體性的恐慌”,也是一個“集體性的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9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