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10日电(张伟民) 10日,笔者见到加瓦普时,他正在整理自己的原生态蒙古民歌专辑《草原上的传说》,为参加月底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讨会’做准备。
加瓦普今年67岁,是新疆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蒙古村村民,从小就喜爱民歌,从学唱到收集,从收集到创作,30年如一日,收集的蒙古族民歌已有满满一大箱子。
“30多年的时间,我已收集蒙古族长调民歌150余首,短调民歌51首,对唱民歌180余首,劳动民歌2首,摇篮曲蒙古民歌2首,蒙古族冬不拉(托普逊)12首,十二生肖民歌2首,共收集了七个部分,并且对每首民歌的历史、出处都做了详细记录。”加瓦普说,他把收集的民歌进行整理,光手抄本就有十几本,近15万字,并出资录制民歌,录制的磁带有100余盘。
加瓦普还告诉记者:“我自己也创作了20余首蒙古族民歌和150余首蒙古族诗歌,其中,歌曲《美丽的卫拉特故乡》在新疆成立50周年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据介绍,蒙古族生态民歌有长调和短调之分,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在艺术上的反应,草原的辽阔无垠造就了这种音乐形态。长调民歌旋律悠长舒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蕴涵哲理、内容极为丰富,是蒙古族精神、文化和音乐的重要传承方式。
“草原上的蒙古族家庭都有能歌善舞的艺术特长,我也不例外,自小就对音乐有着疯狂的爱好,但限于家庭条件较为贫困,一直都没有机会深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加瓦普的眼神里透露着些许遗憾,起初,加瓦普对于原生态蒙古族音乐更多是自娱自乐,后来才发现,只有他这个年龄的人才会唱这些民歌,年龄稍小的人竟然对他收集的这些民歌大都语焉不详。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竟然对原生态蒙古族民歌没有任何概念。
加瓦普回忆说,1978年,他在长辈的房子偶然看到许多蒙古族民歌的手抄本,就萌发了收集蒙古族民歌的想法。从此,加瓦普走亲访友时,只要一有时间就收集民歌。
“很多歌曲的名字,连我自己也是第一次听到,幸亏有老一辈传下的曲谱,否则制作这样的音乐会很难的。”加瓦普指着一些曲谱告诉记者,在他收集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都反映的是蒙古族民歌中男女之间的情歌,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民歌。而这一切则源于他对频临失传的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一种守望,希望能有一个载体或者平台将这些原生态蒙古族民歌传承下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