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余雪》
何以成傳世之作
近日讀書,看到成語“畫蛇添足”,我在感到那位畫蛇者可笑的同時,也對唐代的詩人祖詠所具有的錚錚風骨和高尚人格產生了敬仰之情。
祖詠是王維的詩友,所寫山水自然詩的詩歌風格與韋應物相近﹔雖然在唐代詩壇享有盛名,卻在科舉中因詩而名落孫山,為什麼呢?據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記載:唐玄宗在位時考試舉子,主考官出的詩歌題目是《終南望余雪》。前來趕考的祖詠拿到卷子,仔細揣摩了考題的主旨和內涵之后,便揮筆而就,一氣呵成: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圖:大雪初停,天霽雲開,極目望去,隻見長安城裡和城外的平野,雪已融化,隻有對面的終南山尚有積雪,而城裡的人卻覺得晚上更加寒冷了(長安位於終南山之北,故隻能望見北坡,即終南山的陰面)。寫完,祖詠默默吟誦,便陶醉在自己所寫的詩歌意境之中,恬靜而愜意……
主考官見祖詠隻寫了四句便有擱筆交卷之意,便委婉提示說,朝廷的命題隻許用官韻,必須寫滿四韻(八句)才符合要求,讓他按規定格式寫,別一意孤行。祖詠反復審視自己的答卷,斟酌推敲,確認四句詩已經把意思表達完美,再寫下去就有拉雜累贅之弊端了,權衡再三,決定我行我素,不再續寫。
后來的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其實,祖詠不是不明白考試的利害關系。如果他應考時患得患失的話,完全可以察言觀色,追風趕浪,按照朝廷的意圖把句子寫夠,那麼就有把握享有功名利祿,過上衣食無憂而富麗堂皇的生活。可貴的是,他面對功名利祿之誘惑,淡定坦然,勇於堅守讀書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道德底線,捍衛詩歌藝術的純潔完美。由此及彼,筆者又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之疑問:當年那些去趕考的人寫了許多“終南望余雪”,到頭來詩歌卻無聲無息﹔唯獨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成為傳世之作而彪炳千秋,為什麼呢?由此及彼,當今文壇的一些獲獎作品也曾名噪一時,但沒過幾年便銷聲匿跡,讀者連書名都記不住﹔這些人倘若要在文學上有所建樹,不妨以祖詠為鏡子,去找一下自己的差距!曹世忠
(來源: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