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金華婺城區雅畈鎮和安村附近山崖上,有驢友發現了數處神秘摩崖石刻,大大小小的文字,工整有力,但因為年代久遠,風化嚴重,難以辨認。
這些石刻分布在附近一公裡范圍內。“聽村裡老人說,這些‘天書’是朱元璋在南山避難時留下的藏寶圖。”這位驢友興奮地把照片發到網上,引來不少人圍觀,網友們紛紛調侃,“組團”到雅畈挖寶藏。
這些字到底是什麼來歷,記者前往調查。
南山深處掩藏的秘密
昨天下午,記者前往距離金華市區20多公裡的雅畈鎮和安村。村裡有座鴨石山,峰巒起伏,清溪蜿蜒,和安村與大山村交界的公路,隔著一片竹林和一條小溪,一面數十米高的岩壁出現在眼前,光滑裸露,寸草不生,上面有不少刻字的痕跡。
能清楚地看到“金仙長”、“城隍”、“謝后”、“尺”、“月”等字,這些字沒有固定格式,大小不一,粗細有別,沒有固定規律,大部分是隸書,也有篆書,看似非常隨意,但個個蒼勁有力。
因為風化比較嚴重,有些字模糊不清,無法辨認,難以斷句成章。
村中一位老人告訴記者,附近這樣的摩崖石刻有好幾處,有的磨損特別嚴重,看不出什麼,有些已經在修路時被炸毀,橋頭這處是字數最多、保存最好的。
其中有一處在大侖口村,比較特別,記者發現岩石上還有一副簡單人像,臉部輪廓分明,線條清晰,神韻豐滿。畫像旁邊有刻字,但無法辨認。
這些“天書”都沒有落款和年號,村民還在一處摩崖石刻附近,指給記者看一塊掩映在荒草中的“皇印石”。
據說上面一個20厘米見方的凹槽,就是洪武皇帝(指朱元璋)的印章。這也是一個機關,解開了,就能找到對面鴨石山上的寶藏。
村裡有不少石刻傳說
傳說一:村裡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些字是朱元璋在放牛時刻下的。洪武皇帝牛鞭一揮,那字就刻下了。不過,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率兵攻打浙江時才到金華,時年已經30歲,在金華待了不過半年,放牛的經歷似乎不靠譜。
傳說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朱元璋率軍攻打金華時,部隊從這裡路過,摩崖石刻的字是他用寶劍刻出來的。史料記載朱元璋確曾駐兵金華,但是否在羅芳橋、和安等地經過,有待考証。
傳說三:還有一種傳說最讓人興奮,稱這些無解天書,其實是一副藏寶圖,朱元璋在南山避難時留下的。
記者還搜羅到其他傳說,比如這些石刻是畬族來到此地,舉行儀式時所刻。還有認為是秦漢時期,外族經過此地時畫的符咒。不過,大多沒有什麼佐証。
專家稱可能是元末明初石刻
對此這些石刻來歷,記者採訪了金華文史專家。
金華市文物局專家蔣金治說,明朝最后一本金華縣志裡面已經有關於這些石刻的記載,30多年前他前往考察時,還發現一塊石頭上留有明朝的年號,大約是元末明初石刻。
他告訴記者,光緒《金華縣志》有相關記載:石壁上有篆文百余字,奇詭,大小不齊。或數字而並一者,或一字而拆數處者,殊無文義。因類似淡墨所書,故名淡字岩摩崖書。
“我們曾經想過把這些石刻拓下來,但岩石凹凸不平,難以實現。許多年過去,許多石刻都消失了,非常可惜。” 蔣金治說。
記者了解到,金華文物部門有工作人員對這些天書進行過考証,石壁上共有65個字,為便於研究,大約劃分為四組:第一組,疑為“城隍尺應立夫宗守魏相閂金仙長光必顧皇帝太監甲頭謝后反楊軍將大放門六月”34個字﹔第二組疑為“法心守口真道真知堂塔玉真飯壬明”15字﹔第三組疑為“銷逵武通”4字﹔第四組疑為“旦訓長分田太放口市祖提相”12字。
這位專家認為,從“城隍、玉真、皇帝、太監、法心守真道”等字句分析,可能與秘密結社有關。
據傳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兵攻婺州,駐兵於此,當時曾打著韓林兒的旗號。韓林兒是元末白蓮教教主韓山童之子,元末民變領袖,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原型。
記者得知,雅畈和安摩崖石刻於2004年已被列為金華市文物保護點。
本報記者 朱浙萍/文 通訊員 時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