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史前的紅山文化與凌家灘遺址文化有過遠距離的上層交流 

五千年前最初的“中國”:各種古文化交相輝映

本報記者  楊雪梅

2014年10月30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蔡華偉

  在距今五千年之前,是否真的有一個可以稱作“中國”的自在的實體?是否初步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國”命名的文明?在五千年前,是否有一個最初的“中國夢”?10月28日,在“第二屆公共考古仰韶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新偉表示,經過這麼多年的考古探索與研究,已經可以講述一個五千年前就已經存在的“中國夢”。

  回望5300年前的中國史前文明,你會發現星空是如此絢爛,各種古文化交相輝映,各個地區幾乎同步上演著飛躍式的發展。黃河下游,考古學家在山東泰安大汶口一座墓地發現的隨葬品共計104件,包括陶器58件及石器、骨器、象牙器、獐牙、豬頭骨和牛頭骨等。在長江下游,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現了祭壇、積石圈和大型墓葬,2007年發掘的一座大墓的出土隨葬品達330件,包括長72厘米、重達88公斤的玉豬在內的200件玉器。在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發展達到頂峰,出現了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群,在方圓50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集中分布著祭壇、塚墓和“女神廟”,大型墓葬隨葬大量玉器。在“中原地區”,河南靈寶鑄鼎原周圍的系統聚落調查顯示,廟底溝時期的聚落數量和面積急劇增加,並呈現出明顯的等級分化,最大的北陽平遺址面積近100萬平方米,而小型遺址面積隻有幾萬平方米。

  這是一次超遠距離的對話。考古發現,遼寧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群和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雖然遠隔1000余公裡,但它的玉器從形態到制作理念有驚人的相似,無論是玉龍、雙聯璧、箍形器還是玉人,都似曾相識,而以龜、豬和鳥的寫實或抽象的造型為基本內涵的玉器大量存在,表達出近似的原始宇宙觀。牛河梁的一座中心大墓中隨葬著凌家灘風格的玉人,而凌家灘最大的墓葬中隨葬著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箍形器。

  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地,為何有這麼多的相似之處呢?

  李新偉認為,這兩個文化的社會上層曾發生過遠距離的交流。

  建立社會上層交流網是世界各地前國家復雜社會流行的“統治策略”。考古資料確鑿証明,在中國的史前社會,社會上層的直接互訪應該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凌家灘大墓和牛河梁大墓的墓主很可能跋涉千裡,進行過互訪。以他們為代表的各地區新涌現出的社會上層,有一種前無古人的躊躇滿志,為獲得不同的知識和物品,不懼險阻,千裡遠行。

  各自發展的不同文化之間,必然發生過更多如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之間長距離交流的現象。大口缸是另一種上層交流的重要物証。這種特殊的“大器”在豫西、山東和長江下游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大型墓葬中均有出土,各地出土的器物應是當地制作,但形態相似,擺放位置相似,反映了通過交流形成的、相似的社會上層墓葬禮儀。而廟底溝風格彩陶紋樣在各種文化類型中的出現則是此次文化交流風潮最亮麗的標志。“通過考古資料辨識的只是當時交流內容的一小部分,實際發生的交流要遠為廣泛和深入。”李新偉說。

  正是在這一次次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的古代先民突破了地理限制,開始逐漸形成共同的宇宙概念、與天地溝通的方式及包括墓葬禮儀在內的禮儀制度。逐漸形成並共享著相似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也就是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所說的“中國相互作用圈”——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的文化出現,舊的文化不斷擴張,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仿佛按下了一個按鈕,開啟了一個持續了1000多年的多民族統一的程序,一個獨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國”命名的文明逐漸清晰。

  “那時雖然還沒有一個強大的英雄出現,將這些相似的文化進行整合,但在不同的區域內應該形成了一個擁有諸多共識的中國,初步有了將中國的不同核心地區構想為統一體的夢想。”李新偉說。

  經過隨后的陶寺文化和二裡頭文化時期,以及夏商周三代后,這個五千年前構筑的“中國夢”,在秦漢進入到以行動來推動統一體實現的階段,並最終形成了“現實的中國”。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30日 15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