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到12月,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在北京舉辦。這也是繼希臘雅典、日本靜岡、俄羅斯莫斯科等城市后,戲劇奧林匹克首次來到中國。據介紹,總部設在希臘的戲劇奧林匹克被視為當今世界戲劇藝術領域國際影響最大、學術地位最高的戲劇交流展演活動,也是獲得國際奧委會授權使用“奧林匹克”的文化交流活動。
對中國觀眾來說,短短兩個月內能夠在家門口欣賞如此數量的國際一流大戲,是件幸事。而戲劇奧林匹克帶來的全新戲劇觀念和辦節理念,也引發了戲劇圈內外的思考。近日,在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與中國戲劇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就中外戲劇的理念和思想對比、戲劇節的機制創新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差距:我們的作品有技術含量,卻在思想上滯后
用好戲薈萃、大牌雲集來形容戲劇奧林匹克一點也不為過,短短兩個月,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45台劇目將在國家大劇院等17個劇場展演。鈴木忠志、特爾佐布羅斯等多位大師的作品也首度來到中國。“無論從規模還是水准上,此次戲劇奧林匹克可謂空前。”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梧桐評價,特別是其中的10多台外國戲,無論是從理念到思想,對中國的戲劇界來說,都是一次洗禮。
在已經過半的戲劇展演中,戲劇奧林匹克國際委員會主席特爾佐布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立陶宛OKT劇團的《哈姆雷特》等劇目,不但受到觀眾熱捧,一票難求,也對國內戲劇觀念產生觸動。
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導演郭小男說,就像在奧林匹克體育比賽裡看到了全世界優秀的健兒,在戲劇奧林匹克上我們也看到了世界優秀的話劇,看到了差距,我們的作品有技術含量,卻在思想上滯后。這一點,也獲得了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王曉鷹的認同。
比如日本導演鈴木忠志的作品,他本次帶來的《李爾王》《大鼻子情聖》,將能劇等元素融入話劇藝術,將西方經典現代表達,以自身文化理念和世界對話,讓不少人獲得別樣的審美體驗和沖擊。
王曉鷹說,大師給予的深刻啟發,是不去迎合觀眾表層的需求。“戲劇的發展,靠的是藝術家對戲劇更深刻的理解,向觀眾傳遞更深刻的東西而發展的。”王曉鷹說,這讓我們認識到,戲劇絕不僅僅是表面的好聽好看,而是要觸及內心深處和精神層面。
正如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劉立濱所說,無論是觀眾還是戲劇人,戲劇奧林匹克讓我們重新認識戲劇。
機制:委托代理讓小眾藝術節更大眾
“當在北京寒冷的天氣裡遇到最溫暖的戲劇,我想很多人心中那種興奮、那種對北京的眷戀,將會充滿整個心扉。”在提到對戲劇奧林匹克的感受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向勇感性地說。
是的,戲劇奧林匹克吸引的不但是戲劇業內和愛好者,有很多普通觀眾也第一次走進了劇場﹔吸引的不但是北京的觀眾,也有全國各地的觀眾在向北京匯聚。
“戲劇能讓一個城市不再隻有鋼筋水泥。”向勇說,希望通過此次戲劇奧林匹克能夠營造一個戲劇生態,在主辦單位、院團、觀眾,包括媒體以及專業的評論人士之間進行創意的交流、思想的交換、產品的交易。
此次戲劇奧林匹克的辦節機制,也引發了業內對國內如何舉辦節慶的思考。據了解,本屆戲劇奧林匹克由北京市政府、戲劇奧林匹克國際委員會共同主辦,北京市文化局承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獨家執行。在向勇看來,本次戲劇奧林匹克是節慶運營社會創新的新嘗試。他認為,文化產品分為公共產品、私人產品、准公共產品三類。准公共產品的運作模式不能單純靠政府運作,也不能單純靠市場的力量。
“戲劇奧林匹克的舉辦,是通過委托代理模式,保障小眾的獨立藝術節和政府辦節慶之間進行各種資源轉換,並達到一種平衡。”向勇說,這創造了多元價值,而不是單一的票房價值,不是所謂的政府政績,而是綜合的收入和效益,從而成功打造了一個准公共文化產品,辦成了一屆公共文化節。
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東表示,戲劇奧林匹克前半段的成功舉辦也給了很多啟示,下一步會總結經驗,把北京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和文化的發展優勢。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6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