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3D》海報及劇照 CFP
電影《智取威虎山3D》在2015年元旦賀歲檔以新的表現形式掀起了觀影熱潮,不少年輕人帶著父母走進電影院一起重溫紅色經典。電影堅持主流價值觀表達方式,讓人們看到主旋律電影的無限可能性。
2015年元旦,由博納影業集團出品、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3D》,成為這個賀歲檔名副其實的“大贏家”,截至目前,影片累計票房已突破8億元。一部改編電影將起伏跌宕的經典劇情、體量完備的戲劇沖突、俠肝義膽的傳統精神重新演繹,並契合當代人的視角,賦予觀眾全新的觀感。
影片中,徐克以他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武俠片般的電影運用手法,賦予了這部紅色經典樣板戲以新時代的意義,刷新了市場對紅色電影的認知。
主流價值觀贏市場口碑
紅色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家喻戶曉,此次被導演徐克重新搬上大銀幕,卻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智取威虎山3D》完整保留了紅色經典影片的思想精神內核。革命者的英武智勇,匪幫的反動邪惡,透過徐克的電影語言,扑面而來,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藝術感染。
徐克的翻拍,擺脫了樣板戲的缺陷和套路,並將視覺特效運用到極致。影片故事脈絡清晰,情節發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層層推進,楊子榮、座山雕、少劍波、白茹等主要人物,被刻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
徐克介紹:“這部戲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我不會完全把這部戲當成歷史故事,也不會把它單純當成京劇故事來拍,最重要的還是從感情下手,讓觀眾對這段記憶有認同感。”
“這次電影劇本是根據小說《林海雪原》改編的,電影的劇本一開始就回到小說的原點。在小說中,我們找到了符合電影的所有元素,比如裡面有孤膽英雄,有集體精神,有土匪另一面的神秘生活。小說的作者曲波是一個剿匪部隊的基層首長,他經歷了無數的事情,他所有的東西都源自真實,能夠打動很多人。”《智取威虎山3D》監制黃建新介紹。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認為,《智取威虎山3D》沒有低俗、沒有惡搞,始終堅持主流價值觀表達方式,卻依然取得了市場和口碑雙豐收。主要人物角色都是普通人,敢於以弱抗強,拋洒一腔熱血,頗有點俠客的味道。而楊子榮這樣一位中國式英雄在《智取威虎山3D》中的成功塑造,讓我們看到了主旋律電影的無限可能性。
電影技術呈現文化自信
《智取威虎山3D》中的3D技術,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那些炮火連天的戰斗場面是當年樣板戲、黑白電影沒法比擬的,讓我們在老題材中享受了一場新的視聽盛宴。”觀眾王雪盈看完電影后告訴記者。
早在開拍前一年的冬天,徐克的3D技術團隊就赴東北進行測試,而惡劣的氣候條件給攝制帶來了挑戰。“去東北測試時,我們都會測量,比如外面溫度幾度,鏡頭在什麼溫度才不會凍住。”3D技術團隊的張建龍透露,克服自然環境的惡劣,呈現良好的視覺效果是制作團隊一直努力的方向。
電影中3D技術的完美應用,為影片增色不少。於冬介紹,如電影中“打虎上山”這段戲,以前受技術限制,隻能拍攝揮起鞭子准備打虎這樣一個鏡頭,而如今,我們可以用先進的3D特效技術,真實再現林海雪原中這場經典的動作戲,並填補了幾代人對於《智取威虎山》中這一精彩情節的視覺想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今后戰爭、動作等大場面類型片走3D路線是大勢所趨。
徐克介紹,這次的3D團隊成員涉及10家公司,但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我們已經掌握了處在世界前列的3D技術,完全可以和外國公司競爭。3D是未來電影的趨勢,我們有信心,等到那一天,全世界都會找中國團隊制作3D電影的。”
於冬認為:“電影技術的進步,是中國電影未來跟好萊塢競爭的關鍵。我們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們有文化自信,我們拍《智取威虎山》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商業片模式吸引三代人
《智取威虎山3D》把“老”題材重新搬上了“新”銀幕,它用年輕觀眾可以接受的視角和現代的電影技術重塑了經典。
據萬達院線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電影院裡,大多是年輕人的身影,而《智取威虎山3D》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父母,甚至是一家三代走進影院的溫馨情景。
影片通過一位赴美求學年輕人的“穿針引線”,建立起歷史與當下的巧妙“對話”。而結尾處,假想中的那頓團圓飯,則意圖讓今天的人們與歷史的英雄實現精神互通。“可以說,這部影片裡不僅有英雄主義,還有對上一代苦難和犧牲的銘記。不是讓人遙望歷史,而是讓人理解歷史。”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張慧瑜對電影一頭一尾兩處現代情節的增加表示認同。
快慢鏡頭的交錯,中近景特寫的穿插,故事情節的疊加,徐克用現代化的技術包裝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革命傳奇,讓年輕的觀眾在審美上欣然接受,這種成功,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順利融入故事當中。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廖祥忠教授認為,主旋律電影是應該能與大眾、商業、流行藝術創作理念相結合的。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歷史性對接,並內含人文關懷和價值情懷,《智取威虎山3D》以藝術性的嫻熟手法將這一切全面展現。(本報記者 牛夢笛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