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老城的夜色中,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分外醉人。
走進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 夫子廟通過優化提檔回歸天下文樞
優字篇
有人說,在城市發展當中,建設新城是白紙作畫,聲勢浩大﹔老城更新則如戴著腳鐐跳舞,慢工細活,但相比較之下,后者的難度更大。上世紀改革開放后,國內不少城市的老街區成了城市的名片,但在發展模式上幾乎千城一面——整條街不是賣手工藝品,就是特色小吃一條街。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現狀,被挖掘出來的發展潛能僅僅是冰山一角。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南京夫子廟,對話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曾幾何時,南京夫子廟一帶被游客質疑為“大市場”。從2012年起,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下,通過立法規劃、百日整治、規范管理、業態提升等多措並舉,一改夫子廟-秦淮風景區“商氣過濃,文氣不足”的病態,其間更通過搬遷小商品市場,以江南貢院為核心建起了中國科舉博物館,讓夫子廟回歸天下文樞的歷史地位。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林洪浩
昔日亂象:“天下文樞”變成了“大賣場”
2014年12月中旬,黃昏時分的夫子廟沒有因為寒意而冷清,華燈初上后,秦淮河兩岸進入到槳聲燈影裡的散文詩篇之中。整潔的大街,古朴的建筑風格,富有創意的傳統手工業商鋪,那些曾出現在無數詩詞文賦中的老街深巷,讓游人在休閑購物中感受到六朝古都深厚的人文底蘊。而這些景象,竟然是在短短兩三年間實現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2012年之前,夫子廟是一片臟亂差。
“夫子廟的整治是從媒體的報道開始發酵的。2012年元月,南京日報的一篇關於《天下文樞緣何如此臟亂差》的報道引起了市裡的高度重視,要求夫子廟進行整治提檔。”該負責人說。當時媒體的聲音事實上也代表了群眾的聲音。回顧夫子廟景區的發展歷史,古時的夫子廟、江南貢院等全都在抗戰時被毀掉,后來1984年復建,從1984年到1990年是景區的第一階段,這十年是按歷史記載完完整整地復建,並作為整個南京市的重點工程,是連續八年元宵節后南京市政府開年的第一個研究議題,市政府的一號工程。1990年到2000年是第二階段,這十年管理比較鬆懈,主要是注重商業,引進了很多小商品市場,並把大部分的商鋪產權都給了小業主,造成了開發過度。2000年以后,市政府開始啟動景區內市場的搬遷,但一直推進比較慢,走到哪裡是哪裡。“所以,在2012年之前,有游客到夫子廟看過后,直接在網上發帖,稱‘來到了傳說中的夫子廟,逛了整整一天,除了買了一大堆餅啊糕啊,幾件衣服,外加送給小偷一個iPhone,什麼收獲也沒有’,夫子廟全國名氣這麼大,但卻讓游客這麼失望,優化提升箭在弦上。”
立法定標:一個管委會統管全市老街區
“對夫子廟的整治提升其實是南京市旅游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夫子廟-老城南管委會的某位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南京實行新一輪的區劃調整,原秦淮、白下兩區合並,設立新的秦淮區,調整之后整個南京的老城地區全部集中在秦淮區了,共7.29平方公裡,南京市委、市政府為了管理好這片老城區,提出了一項旅游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而新秦淮區則成為首個改革的試驗區。根據市裡的任務,秦淮區成立了夫子廟-老城南管委會,是一個副區級的機構,為更好地開展綜合整治工作,管委會增加了規劃、協調、綜合執法等功能﹔而原來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理局則成為管委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是管理好夫子廟核心景區,只是一個正處級的管理局,管委會下面另外還有幾個處級單位,如綜合執法處、法制法規處等。
“管理的架構理順后,就是定標准。此前在2009年,江蘇省人大通過了《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理條例》,在2013年,南京市政府又頒布了《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特色街區管理辦法》。這兩個法規出台后,我們在整個景區的業態的控制、文態的保護、形態的管理上有了一個法律依據。在立法的前提上,我們又引進了一流的規劃團隊,做了總規、街區的功能定位與業態布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理順管理架構,還是規劃先行,其實都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主導與大力支持。
整治優化:
“百日整治”組合拳徹底解決臟亂差
“我們通過百日整治,以‘關’、‘拆’、‘治’、‘改’四招解決了臟亂差問題。”管理局負責人介紹,“關”,即關市場。從2012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7月份,夫子廟地區共關了4個小商品市場,涉及2000個小商戶。包括現在江南貢院到夫子廟牌坊這一片的小商品市場全部清除。“拆”,即拆違。把影響天際線、建筑風格的,群眾投訴強烈的,或者是以營利性質為主的違建,都堅決拆除,通過兩年的大力拆違,還街區內一個清爽的天際線。“治”,即整治交通。夫子廟一帶交通無序、亂停車問題影響很惡劣,管理局先是在景區周邊開辟了若干個非機動車停車場,接著在離景區一公裡遠左右的地方,利用一個拆遷空地專門給旅游大巴停放。旅游大巴來了,先在正門牌坊處讓游客下車,然后將大巴停到專門的停車場﹔等游客游玩結束后,大巴再過來接。景區內原來的美食街是可以停機動車的,也改為步行街。“改”,即功能改造。從建筑立面、店牌店招到杆線下地、雨污分流、景區標識系統等,進行全方面立體式的改造。同時增加公共休閑的場所,如公園、綠地、廊道等,增加公共面積。
以前到夫子廟景區的游客,一般除了逛街購物,就是游船,但如今景區內有一地標式的建筑,是到夫子廟游玩時不能錯過的,那就是中國科舉博物館。該博物館是在江南貢院的遺址上建起來的,堪稱南京市在文化上的一個大項目,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地下四層,建筑面積20多萬平方米,投資規模達70個億。
夫子廟-老城南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科舉博物館這個項目於2012年12月12日正式啟動奠基。“整個項目可以推進得這麼快,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支持。特別是在用地上,博物館所在的地方原來是一個小商品市場與南京市中醫院,我們將市場搬走后,市政府在南部新城新建了南京市中醫院,騰出的空地就劃給了博物館。目前中國科舉博物館的一期已經接近完成,二期正在籌建當中。”
“為什麼會花這麼大力氣建設中國科舉博物館?基於我們對經過整治后的夫子廟景區如何進一步優化,提出了‘文化項目化、項目精品化,精品項目產業化’的理念。即通過引進大項目來實現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同時又可以改變景區原來‘商氣過濃,文氣不足’的病態。在整治過程當中,我們遵守三大原則,即秉承風貌、融入時尚與完善功能,秉承風貌就是夫子廟最初復建是什麼樣子的就盡量恢復﹔融入時尚就是通過一些項目、創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人們可以看懂﹔完善功能就是完善休閑功能。最終實現由原來的商貿旅游景區往休閑文化旅游景區轉變。”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南京啟示
1.市委、市政府的主導與大力支持﹔
2.媒體輿論的引導,社會各界形成合力﹔
3.理順管理架構、爭取立法支持、規劃先行﹔
4.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政府隻配置資源,不包攬,通過市場找好團隊來設計、運營﹔
5.大項目帶動產業的調整。從市一級層面進行協調,快速推進項目啟動﹔
6.歷史文化街區的優化提升,不能算眼前賬,要耐得住寂寞。
名詞解釋
中國科舉博物館
中國科舉博物館以江南貢院為核心,在南京市中醫院原址上進行改建,目標是建成“海內外最高等級、最高水平、最有影響的科舉專題博物館”。一期佔地2.75公頃,包括博物館主館建設及明遠樓、至公堂、號舍等遺存保護,盡最大努力恢復貢院的歷史風貌,完整保護科舉文化中軸線,盡可能把當時的文化氛圍和宏偉場景展現出來﹔二期佔地3.88公頃,將全面系統地展示秦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