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沈陽市皇姑區天山路211號,有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英式老建筑。記者昨日獲悉,沈陽市政府決定將它建成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於今年10月1日對外開放。該館建成后,將與沈陽大帥府、“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籌建中的甲午戰爭陸戰紀念館和黃海海戰紀念館一道,共同組成完整的日本侵略東北歷史研究基地。
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今年“十一”免費開放
目前,皇姑區正面向社會征集關於皇姑屯歷史及沈陽鐵路歷史的相關文物資料。
按照計劃,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將於今年“十一”建成並免費向市民開放。皇姑區文體局副局長王明寵告訴記者,除了建設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展出日本關東軍謀殺張作霖事件現場場景,皇姑屯火車站周邊歷史風貌也將被還原,使其成為再現遼寧近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沈陽市政府決定建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一是這座建筑本身就是火車站的附屬建筑,離皇姑屯火車站隻有200米的距離﹔二是‘皇姑屯事件’讓皇姑屯成為沈陽歷史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都頗有影響的地名。 ”王明寵說,“基於這些考慮,市裡決定在保護老建筑的同時,還原歷史場景,將此處建為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 ”
在皇姑區文體局,記者看到了上海八匯設計公司的方案——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規劃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分為室內、室外兩部分。室內主體建筑除入口略加改造外,基本沿襲原有格局,共分6個展廳。序廳部分模擬老車站的內部空間,以雕像、石刻等形式展現記錄1928年6月4日震驚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第一展廳展示皇姑屯民國風貌,適時表現街道全景復原,商鋪小販人來人往,重現當年的歷史風貌﹔第二展廳以浮雕的形式表現20世紀東北地區中日俄各勢力分布。主要展示張作霖早期出道的經歷,以及那時東北及中國內外部紛爭壓迫的史實﹔第三展廳主要表現直皖大戰和兩次直奉大戰這段歷史,記載了北洋政府的風雲變幻﹔第四展廳復原張作霖拒簽日張密約的場景,中央設置井式沙盤,利用地下空間表現皇姑屯爆炸事件情景﹔尾廳最后一部分記錄了皇姑屯事件的后續影響以及對事件的反思。
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室外部分將搭建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序廳,樣式模仿民國老火車站的樣式,帶領觀眾走近一段歷史。此外,博物館還將復原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的火車,作為室外景觀。
拆除違建時發現百年歷史建筑
皇姑區天山路211號位於沈陽皇姑屯火車站西側,多年來一直被大大小小的違建房包圍著。
2013年9月6日,皇姑區有關部門對計劃征收做商業用地的天山路南鐵路地塊進行摸底走訪,結果發現,其中有個建筑比較特別,外面亂搭的違建房都是紅磚,中間的主房卻是青磚瓦建筑。
一位老住戶還拿了一塊曾從主房上剝落下來的青磚頭給工作人員看,上面竟然刻有英文字母P.M.R。
昨天,一位曾參與走訪的明廉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弄清這棟老房子的來歷,大家四處求証,終於弄明白了那3個英文字母分別是 “北京”、“奉天”、“鐵路”3個單詞的英文縮寫。
皇姑區文化館館長趙偉權和遼寧社會科學院專家工作室研究員張志強介紹說,這座建筑起脊高、波形鐵瓦、青磚磨縫,分為主房、輔房和耳房,是典型的中英合璧的建筑,在當時應是配合鐵路建設的。
2013年年底,皇姑區作出決定:此地塊不進行商業開發,進行保護。很快,這座青磚建筑被保護起來。
隨著文物單位的介入,這座老建筑的歷史變得越發清晰:1913年,英國傳教士蓋了這座建筑。 1914年冬天,日本人佔領這座建筑,將它改成奉天婦嬰醫院。據說,1922年到1943年期間,在沈陽居住的日本人生孩子都是在這所醫院。
新中國成立后,它被改成招待所。1956年又被車輛廠分給職工做宿舍。上世紀70年代以后,老職工的孩子們長大了,人口多了,陸續在原建筑的外圍搭建了很多違建房。
現在,隨著老建筑周邊的違建、征收房屋全部被拆除,建筑面積740平方米的“奉天婦嬰醫院”露出了真面目。
在清理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200多塊具有百年歷史的青磚,上面均有P.M.R的代碼。這些青磚已被保管起來,將在修繕這處舊址時派上用場。
皇姑屯火車站曾是最早的“沈陽站”
皇姑屯火車站如今依然還在使用,但已不復當年繁華。據1910年出版的《京奉鐵路旅行指南》記載,當時該站名為“沈陽站”,這應是見諸史料最早的“沈陽站”。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沈陽城,正處於近代工業化的萌芽階段,而作為城市近代化象征之一的鐵路,在沈陽也逐漸成為老百姓習慣的交通工具。
自俄國人途經沈陽修建中東鐵路 (后被日本人改名為南滿鐵路)以來,陸續有京奉鐵路、安奉鐵路、奉海鐵路等線路從沈陽經過,沈陽修建了數座火車站。
1907年,清政府主持修建京奉鐵路,站點就是今天的皇姑屯火車站。清初時,皇姑屯原本是一個很小的村子。相傳在老罕王努爾哈赤佔領沈陽后,打獵來到此村,村女黃桂被老罕王收為干女兒,死后葬在村子裡。於是此村便叫黃桂屯,一直到清朝末年,黃桂屯還是一個屬於沈陽縣的自然屯。
由於鐵道的開通,又是終點站,皇姑屯也就不再是一個屯子了,開始有了商號、貨棧、藥房、飯庄、油坊、表店、銀匠鋪、刻字社、照相館、郵局……當時的皇姑屯還有皇姑墳、積善寺等建筑物,每年4月18日和逢五、逢十都有廟會。
1913年,皇姑屯地區劃入奉天市第六特別區,設第六警察署。皇姑屯火車站做了幾年終點站后,因為車站與沈陽方城距離過遠,清政府與日本達成協議,通過南滿鐵路的一段將京奉鐵路向方城城根方向延長了一些,並在小西邊門外開設新站,“沈陽站”挪到此處后,原來皇姑屯附近的車站就改為 “皇姑屯站”了。
皇姑屯事件發生在皇姑屯火車站附近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皇姑屯站名氣很大,主要緣於1928年發生的“皇姑屯事件”,張作霖乘坐的列車被日本人炸毀於車站附近的三洞橋處。
在沈陽城的西北側,有兩條鐵路相交於一座立交橋,橋上是南滿鐵路,橋下是京奉鐵路。南滿鐵路從哈爾濱到大連,當時由日本關東軍控制。日俄戰爭結束后,俄軍戰敗,日本從俄國人手裡奪得了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京奉鐵路從沈陽到北京,當時由張作霖的東北軍控制。這兩條鐵路在皇姑屯火車站東側不遠處的三洞橋相交叉。
1928年5月,北伐軍直逼京津地區,日本人感到奉系軍閥政權已岌岌可危,但仍想從其手中撈到最大限度的好處。於是,一面支持張作霖,出兵山東對抗北伐軍,一面又向張作霖施加壓力,威逼張作霖及早退回東北,企圖把“滿蒙”從中國本土肢解出去,置於日本勢力之下。北伐軍逼近北京時,日本駐華公使威脅張作霖“將來奉軍敗兵如經山海關,日兵須將其繳械”。張作霖在答復中表示,“東三省及京、津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至此,日本決意除掉張作霖。
1928年6月,張作霖抵擋不住南京國民政府軍隊的“北伐”,隻得通電求和,被迫放棄北京回東北老家,准備由北京乘火車退往沈陽。關東軍司令村岡長太郎打算派人刺殺張作霖,但這一行動不易掩蓋罪責,遂由高級參謀河本大作策劃炸火車,調動工兵在張作霖歸奉的列車經過地點──沈陽皇姑屯車站南滿鐵路與京奉鐵路交叉處預埋炸藥。
6月3日凌晨,張作霖離開北京,處處都有警戒。因為三洞橋上是南滿鐵路,是日本人的地盤,此處沒有設防。 6月4日清晨5時18分,列車駛出皇姑屯火車站, 5時30分,列車被炸。
“皇姑屯事件”中,除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死亡,張作霖受重傷,於6月4日上午9時30分不治而亡之外,還有18人被炸死,53人被炸傷,死傷達73人。日本為掩蓋真相,誣指系 “南方便衣隊員”所為。直至1946年7月,“遠東國際法庭”開庭審判日本戰犯時,日本前田中內閣海軍大臣岡田啟介出庭作証,供認張作霖被炸是關東軍所為。
沈陽市人民政府於1997年10月15日,在“三洞橋”旁立了一塊碑,刻有“皇姑屯事件”經過。 2004年,張作霖被炸處及石碑列入沈陽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現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內有模擬整個事件過程的影像和河本大作的供詞。□本報記者/王雲峰/周仲全
皇姑屯事件歷史博物館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