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的愛丁堡藝術節好比一場文化與藝術的奧林匹克。2015年,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的觀眾人數高達450萬。藝術節期間,有超過12個風格各異的藝術節單元同時段開放,涵蓋音樂、舞蹈、戲劇、魔術、雜技、電影、書籍等豐富多彩的藝術種類。但要說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其中的“愛丁堡藝穗節”了。
然而,今年卻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愛丁堡藝穗節”的參演劇目和場次數量出現明顯的下滑———雖然看起來,294個演出場所,3269台劇目,50266場演出的“大數據”依舊繁榮,但卻比2015年足足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原以為會受到“巴黎恐襲”事件影響的阿維尼翁戲劇節,今年反倒出人意料地增長了15%的演出規模。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帶著昆曲版 《羅密歐與朱麗葉》 參加了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同時,作為一名前沿戲劇人的王曉鷹,也在觀察著這片歐陸之土上發生的“故事”。5天的時間裡,王曉鷹觀看了來自法國、瑞士、烏克蘭、俄羅斯、比利時等國的20部戲劇演出,“我發現,‘藝穗節’提倡的主題不完全是戲劇的創意和構想,更多的時候是在表達對戲劇的認識和態度,尤其是創作者自身如何透過戲劇去認識生活、認識世界”。
對戲劇的“直覺”和“理想”沒有熄滅
比利時布魯塞爾Bronks劇團演出的話劇 《我們/他們》,令觀眾“笑著心疼”。故事取材於車臣武裝分子2004年在俄羅斯聯邦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發起的一次校園劫持事件。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作為1300名被綁架兒童的“代表”向觀眾敘述恐怖事件的發生。對於這樣嚴肅的當代題材,導演放棄了純粹的寫實,而是透過兩個靈魂純淨的孩子的視角,描述著童真遇上罪惡,美好被殘害的悲痛與憂傷。在來到“愛丁堡藝穗節”之前,《我們/他們》只是一部面向比利時中小學生的兒童劇,但顯然它已經達到了成人審美的高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獨角戲”《一百個願望》 則是一部源自田野調查的作品。年輕的表演者採訪了100個移民家庭的悲喜生活,她把這些素材制成卡片並帶上舞台。表演開始后,現場觀眾從盒子裡隨機抽出卡片交由演員,她將調動自己的全部情感來還原每個家庭的生命歷程。“這些演出讓我非常感動,感動的是這些年輕的戲劇人所展現的,對生活和生命的一種偉大的責任感。”王曉鷹說。
今年的“藝穗節”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幕前,三拓旗劇團創始人、青年導演趙淼身在倫敦。找來節目冊后他發現,自己一直關注的幾個劇團並沒有出現在今年的“藝穗節”上,便打消了北上愛丁堡的念頭,“他們都忙著在海外巡演呢”。
英國壁虎劇團,就是趙淼多年關注並毫不猶豫地列入“每年必看計劃”的劇團之一。肢體劇起源於法國,但卻在英國“壁虎”充滿想象力的表演中賦予了它豐富的當代性內涵。前幾年“壁虎”在愛丁堡的演出讓趙淼驚喜地看到,在開發身體表達之外,這個團隊無論在思想深度,還是視覺和環境塑造上一直試圖突破邊界,演出品質愈發完整、精美,沒有出現在今年的“藝穗節”上,多少令當地觀眾有些遺憾。
這些一流的劇團對戲劇的未來是有直覺的。他們能夠預感,或者說,他們本身將引領未來三四年的發展趨勢。例如,當國內對雜技的觀念還停留在技術上時,“藝穗節”上出現的“新馬戲”已經向戲劇方向靠攏,將雜耍和戲劇要素、視覺特效緊密融合在了一起。“藝穗節”自由、奔放,和它的姊妹單元“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相比,那種不循規蹈矩的“姿態”更能夠體現當下前沿的戲劇理念和戲劇態度。
趙淼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全球著名的戲劇節歸攏在一起看,那麼“藝穗節”之於愛丁堡藝術節的重要分量,相當於“In”單元之於阿維尼翁戲劇節和柏林戲劇節,“是絕對不容忽視的藝術力量”。
消失的是“水分”還是“養分”?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單元的演出劇目由當地政府主導策劃、邀請,選擇上偏向保守,僅以今年該單元的戲劇部分來看:美國作家田納西筆下一個短暫造訪引發的悲劇《玻璃動物園》,跳脫不出百老匯式的藝術解讀﹔把莎士比亞《十二夜》搬到1970年代度假村的《搖晃》,是慣用的改編手法﹔3個中產階級“圍爐夜話般”探討恐怖主義及難民問題的《被毀壞的房間》,絮語般的推進令觀眾難以進入劇情,採用的多媒體拼貼手段又顯得太過刻意……至於奧斯特瑪雅的《理查三世》,中國觀眾也已經先於英國嘗鮮了。
與之不同的是,“藝穗節”的參演劇目是由當地劇院出面邀請,愛丁堡藝術節組委會絕不會干涉,當然,所有參加“藝穗節”並組織場地的國內外劇團、演出群體和當地劇院,在票房上也必須自負盈虧。劇場藝術總監決定邀請的演出,將直接關乎自己和劇場的名譽,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証了演出的質量和水准。
愛丁堡的每個劇院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比如“新城劇院”(New Town Theatre) 就是以音樂為主要特色的演出場地﹔ “夏宮” ( SummerHall) 則是以國際交流、跨文化演出為主的地標建筑,來自中國的表演團體常常在此演出。因而,對於一個“藝穗節”的熟客來說,隻要牢牢抓住“劇團”和“劇場”兩個關鍵字,就能為自己安排好一張合適的觀演計劃,不至於迷失在3000多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劇目中。
然而,不少評論人士表達了他們的擔憂,發展至今,“愛丁堡藝穗節”愈發地方化了。“瓦爾慕斯劇場”出品的話劇 《尋找快樂》 在世界巡演中收獲了良好口碑,但在今年的“藝穗節”上一共隻有10場演出,和一些“大戶”相比這個數量的場次實在少得可憐,恐怕還沒有升起熱度就被淹沒在愛丁堡了。對此,劇團經理瑞秋·薩爾維吉也頗為無奈,“交通、住宿、餐飲……我們實在無法承擔長期演出的成本”。整個演出期間,《尋找快樂》 必須達到75%的票房收入才能實現收支平衡。短暫的演出周期意味著很難受到觀眾和媒體的注意,如果劇目還想要借此吸引其他制作人的目光,或被海外的買家相中,那麼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花銷。
來自海外的高校戲劇團體或民間劇社更是“人窮志短”,從往年的情況來看,他們不得不採取“打一槍就跑”的戰略,然而往往雁過無痕。相反地,對於英國本土學校和藝術小團體來說,“藝穗節”卻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舞台,是良好的暑期實踐場所。
所有參演劇目都扎堆著往中間的“黃金檔”擁擠,最后一周幾乎成了“消失的一周”。為期20多天的“藝穗節”是一場磨人的戰爭,不知最終逼瘋多少觀眾和評論家。愛丁堡藝術節需要三周那麼長嗎?
“60多年來,我們總是希望‘藝穗節’的泡沫能夠破裂。演出減少沒關系,高水平的演出多一些就好。但真到了這麼一天,我們卻疑惑了,‘消失’的真的都是水分嗎?”《衛報》評論稱。
相關鏈接
“2016愛丁堡藝穗節”精選劇目
■ 《我們/他們》 (Us/Them)
布魯塞爾劇團 Bronks 帶來的《我們/他們》,取材於車臣武裝分子在2004年9月期間於俄羅斯聯邦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別斯蘭市某中學制造的一起劫持事件。《我們/他們》 以兩個孩子天真而充滿童趣的視角重新解讀人質事件,令觀眾笑著心疼。
■《麥克貝恩》 (Macbain)
杜德·帕德是歐洲大陸實驗劇團裡的佼佼者,作品風格叛逆大膽。此次帶來愛丁堡的 《麥克貝恩》 借古諷今,將麥克白夫婦的故事與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夫婦的故事加以穿插,用黑色幽默討論人們對名利的渴望和隨之而來的無限困惑。
■《木偶小說》 (Puppet Fiction)當提線木偶遇上昆汀·塔羅蒂諾,這場秀對原版《低俗小說》的細致重現全部由木偶演繹。電影的多線劇情在木偶劇中被拆分成一系列的50分鐘的短劇,讓觀眾擁有全新的驚喜體驗。
■《狂人日記》 ( Diary of a Madman)
故事源於果戈裡短篇 《狂人日記》,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后被逼發瘋,狂人與狗的通訊、日記等小說經典元素在舞台上重現,搞笑和悲劇交織。創作者將這部劇搬上舞台,意在提醒全球化的擴張及其改革之風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ADA/AV》
芝加哥剪紙多媒體跨界劇 團Manual Ci nema 的代表作 《ADA/AV》與皮影戲相似,是在背景音輔助下的人偶演繹,黑白場景如同復古默片,故事講了一對雙胞胎姐妹中的一人意外死亡,而另一位需獨自面對生活。全劇充滿愛的細節,但又以鏡像的巧妙效果展現悲傷。(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