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過中秋節必做的10件事

2016年09月12日09:44  來源:中國網綜合
 
原標題:揭秘古人過中秋節必做的10件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人傳統的中秋佳節。因為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盤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實際上,“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

  那麼,古人中秋是怎麼過的?原來他們有十件必做的事情。

制作月餅的模具

  制作月餅的模具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舊時的月餅制作被人們稱為“打月餅”, 用面團把餡包好了,做成團子放進模具裡,按壓出圖案再倒出來制熟即可。這民間收來的月餅模子。

燃燈

  燃燈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在《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中描述說,中秋節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虫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挂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玩兔兒爺

  玩兔兒爺

下一頁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