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是枝裕和將新作背景選擇在曾經生活過的“團地”社區,從中投入了很多私人記憶。
《海街日記》中鐮倉四姐妹的生活唯美得如幻夢一場,是枝裕和今年的新作《比海更深》又將觀眾拉回普通人生活的現實,沒有櫻花沒有溫泉,離開仿若有生命一般的舊木屋,新片的發生地是承載過導演生活記憶的“團地”(如果要類比,近似於現在大家常談起的公租房)。繼《步履不停》后,阿部寬及樹木希林相隔8年再度扮演母子,故事也圍繞著他們的生活展開。簡單的場景,普通的人物,熟悉的生活,沒有明顯的“煽情位”,卻在細膩淡然的氣氛中感染著人心,說是“雞湯”,不如說是夜雨,有的是溫柔如水的情緒,但不時還是惹人嘆息。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文浩
“中年失意男”身上,觀眾找到心態投射
平凡但深刻的電影難拍,而是枝裕和是拍攝這類電影的佼佼者,《比海更深》並沒有太大的戲劇性,也不像導演自己的《如父如子》《奇跡》這樣有明晰的主線。電影以阿部寬飾演的潦倒過氣作家良多為中心,講述他中年事業愛情兩失意,夢想是當上成功作家的他,現實卻是個為三餐一宿奔波的私家偵探,生活頹靡,寄望有朝一日能靠彩票發家﹔他離了婚,每月隻能見兒子一次,還發現前妻有了新戀情。獨自生活在年邁老母親、前妻、兒子面前,他試圖裝出可靠的一面,然而常常事與願違,當突如其來的台風將他們困在一起,僅此一夜的家庭時光就此展開。
一種普通人在面對現實挫敗后的情感狀態,在片中蔓延,然而並不哀婉,只是略顯無奈。《比海還深》的片名,源於鄧麗君的日文歌《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據說這是當年很多日本太太在生活中愛聽的歌,歌裡唱的大致是“人生無奈,現實殘酷,理想漸遠”這類意思。是枝裕和在劇本開篇就寫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夢想中的那個自己。”這句話此后被諸多提及,成為對這部電影最基本的解讀。
一心想做職業作家卻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美其名曰積累素材去做私家偵探,賺來的錢卻都貢獻給了博彩,在家中翻箱倒櫃找父親留下的“雪舟的畫軸”想拿去當錢,聽信姐姐的話去偷母親藏起來的現金(結果當然是被捉弄了),主人公良多活脫脫一個中年廢柴男形象,但看久了,似乎令人討厭不起來,有時還顯得很真實可愛。倒不是因為他所作所為讓觀眾找到同樣經歷,而是一種心態上的投射,無論是良多對中學生說“你以為你真的可以在長大后做你想做的自己嗎”,還是發現丈夫偷情的女子感嘆“在哪裡出錯了呢?我的人生”,其實不管是對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戲中人總能在某一時刻,讓你不由發出自問。
阿部寬與樹木希林身上,導演托付私人記憶
但這是寫實的社會電影嗎?倒也並非,因為對導演而言,這更多的是私人記憶的重現。是枝裕和投入了很多個人經歷,比如拍攝地點,就是他曾居住近20年的團地,這類在上世紀中期興起的公營住宅,在承載了一段時期的理想社區生活標准后,成為許多獨居老者的最后住所,導演的父母也一直住在那裡,直至過世。
是枝裕和在雜志的專欄自述上寫道:“自尊心強的母親認為,上了年紀后還在出租房生活是一種恥辱,她也想搬到商品房、甚至更好的獨棟樓房去,而那時候的父親和我並沒有實現母親願望的能力和意志力。這次的電影設定和家庭成員所處狀況都是虛構,但樹木希林女士演繹的母親,這個角色對自己人生的不如意、以及為平復這種心理而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其中有很多都以我自己的母親為原型。”
樹木希林神乎其神的演技,將導演筆下母親的這種生活狀態,演繹得觸動人心。電影開篇是母親跟女兒一邊做家務一邊聊天的場景,聊到父親去世后母親一人獨居的感受,女兒勸母親說“老是一個人容易痴呆的,去交朋友吧”,母親回道:“交了朋友也只是增加參加葬禮的人物而已。”母親不動聲色地拋出各種人生金句。在台風夜聽到電台播放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歌詞唱到,“比海還深/比天還藍/要這樣愛你/我試問做不到”,母親對兒子說,“我都這把歲數了,從沒愛過任何人比海更深”,似乎道出了她能直面各種生活難關的秘密。
其實從2008年的《步履不停》、2012年的《回家》到今年的《比海更深》,是枝裕和一直在用影像,整理著他與已故父母的私人記憶。而幾部作品的男主角都是身材高大的阿部寬,用導演自己的話說,“外表雖然是天差地別,但他可能有比較容易讓我自我投射的地方”。在阿部的表演中,我們看到某種軟弱無力但卻不討厭的氣質,一如導演曾說:“我並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保護家庭拯救世界這類的情節,反而很想描寫英雄不存在、隻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臟污的世界突然展現的美麗瞬間。”
導演也承認,《比海更深》和《步履不停》無論從故事還是演員上都堪稱姐妹篇,但區別在於,兩部作品相隔的8年間,他和阿部都成為了父親,也都一起跨入了50歲的年齡段,因此新作中有了身為人父的視點,“如果說《步履不停》是刻畫了兒子眼中的父親與母親,《比海更深》便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父親眼中的兒子這一視點。主人公既是兒子,也是丈夫,同時還是父親,作為這樣一種存在,本片希望傳達出更多更為復雜的東西”。
所以,透過阿部寬飾演的良多,我們看到他漸漸找到過世的父親在自己身上的影響,又在潛移默化間傳遞給了兒子﹔他與母親的相處方式,母親對他的期許與照顧,這些微小的生活細節,連同那些不用言語即能點通的情感,成為撫慰生活的藥劑。良多最終能否得到命運的眷顧,電影並沒有明言,但至少他還是得到了原諒與理解,而當風暴過去,所有人依然還是要重拾自己,各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