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召開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一致決定:聯合全國電視劇制作行業,簽署自律公約,從現在起,堅決杜絕收視率作假現象。又一輪“收視率打假”行動展開了。協會授權其法務委員會:立即調查取証,向司法部門報案。用法律手段懲處黑勢力,維護公平正義。
下午,法務委員會舉行“打擊收視率作假”說明會,發布的一紙聲明中第一次以行業協會的名譽公開承認:“在我國,電視收視率作假由來已久。”聲明中稱:“在購買、播出電視劇業務中,普遍存在著收視率作假現象,已經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產業’。這隻黑手牢牢把握著中國電視劇的播出數據,即使是內容積極、制作精良、藝術精湛的作品,也必須千方百計花高價去購買假收視率數據,以保障達到電視台要求的播出標准,否則就將面臨停播、降價,甚至是顆粒無收的境地。”
此外,聲明中提到:“據調查,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以全國排行前20家衛視頻道每年播出13000集電視劇計,全年有40多億人民幣被非法竊取。”
誰在調查收視率?
電視收視率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頻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佔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在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卻是一系列科學的基礎研究、抽樣和建立固定樣組、測量、統計和數據處理的復雜過程。收視率由專業調查公司取樣調查,成為一種電視台和廣告公司及投放廣告廠商三方認可的商業數據。在我國,收視率主要由中國最大的市場研究機構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
誰在控制收視率?
在這份收視率打假的協會聲明並沒有直接將矛頭指向調查公司索福瑞,而是“造假勢力”。有証據表明,這股“造假勢力”是用污染調查樣本戶的方式控制收視率。索福瑞樣本總規模達到30000戶,對全國近800個主要電視頻道的收視情況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的監測。造假收視率的方式是找到收視率樣本戶,在樣本戶家中另外安裝一台電視機。原本的受調查電視機則聽從其指令工作。
什麼是收視對賭?
電視台為了爭奪廣告資源和保障自身利益,要求和電視劇制作方簽訂的購買合同中將收視率與購片價格挂鉤。制作機構為了保障所得,去購買收視率,因而每部劇要增加兩三千萬的成本,反過來又向電視台抬高片價。這種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使得制作公司不堪重負,電視台也怨聲載道,難以為繼。去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央視等14家電視台簽署了禁止收視率對賭公約,但隻要買賣收視率的行為存在,電視台迫於收視率對廣告收入的巨大壓力,隻要制作機構不承諾收視率保証,便拒絕購片。
收視率怎麼作價?
記者採訪到的一位制片人,解釋了收視率如何購買。一般情況下,一部劇開播前要買收視排名,即播出平台在全國電視台的同時段排名,比如不低於前五名或前三名。如果電視劇有大明星,品質有保障,買收視率的效果明顯,但如果本身品質較差,交易后也依舊難保名次。通常,一部電視劇在播出期間有機會躋身排名前三,購買收視率的單集成本不低於50萬。即便是品質過硬的項目,如果不購買收視率也會被拖下去。
為什麼現在才打假?
和造假一樣,收視率打假也由來已久,從前只是作為業內的公開秘密口耳相傳。昨天的聲明首次以一份白紙黑色文件,將“坊間傳聞”坐實。其原因在於,造假收視率已像癌症腫瘤一樣蔓延在電視行業全身,不僅電視劇,綜藝節目更是重災區。一方面,購買收視率價格幾年間從單集數萬攀升至數十萬﹔另一方面,由於蔓延成全行業行為,造成“資源”緊缺,黑勢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時段,同時收取兩、三家制作機構費用,還有許多公司花了錢也沒買到收視﹔最后,還有各路騙子出沒,威脅不買收視率的制作機構。上周,浙江衛視開始播出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在全國排名前5的衛視平台開播,收視率一夜之間掉到了全國第22名,創浙江衛視數十年收視率新低,被緊急撤檔。業內心照不宣是“購買收視率”環節出了問題。
本報記者 金力維J187
關聯
網絡點擊量也存在造假
相比電視行業收視造假的質疑,網絡視頻行業的點擊量造假完全是公開的潛規則。在淘寶網上,“刷量”的賣家公然叫賣。記者看到一家淘寶鑽級賣家店內公示的服務內容是,出售騰訊、土豆、優酷、美拍、秒拍、樂視、酷6等視頻網站的播放量 ,價格根據“頂”、“贊”、“踩”不一,賣家標出的最低價格是0.5元就可買1萬點擊量。這些“刷量”商品有的已經銷售了十幾萬件,買家大多給了好評。
在行業數據污染的大背景下,不刷量、不做收視,數據往往沒那麼風光。法醫題材網劇《法醫秦明》在網絡上討論度頗高,被視為年度熱播網劇,但截至12月1日會員大結局,該劇在搜狐視頻的播放量僅為12億人次,與一些口碑平平卻動輒幾十億流量的作品相去甚遠。搜狐視頻版權影視中心總經理馬可解釋這一數據時表示,一般公眾看到的播放量是前台數據,每個視頻網站有一個技術后台,隻有擁有權限的人才能查到后台數據,前后台的數據差就意味著水分,這些水分可能來自粉絲、制作方或其他第三方。搜狐視頻的技術后台會定期清掉一些廢水,前后台數據基本沒有差距,也不會出現“凌晨4點漲流量”的情況。針對數據污染,馬可建議,想知道一個劇好不好,與其參照一些流量數據,不如問問身邊的親戚朋友在追什麼劇,這反而能更真實地反映普通網友、觀眾的收看意願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力。
本報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