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王菲2016“幻樂一場”演唱會將於12月30日登陸上海。根據各家售票平台顯示,演唱會起步價1800元,內場VIP最高價格達7800元,刷新了演唱會的門票價格紀錄。據稱,所有票在30秒內售罄,其一票難求程度堪比春運,更有消息稱場外“黃牛票”炒到了幾十萬元的“天價”。但隨后劇情出現反轉,有消息稱炒高的“黃牛票”被“砸盤”,有價無市,無人接盤。
王菲演唱會“天價票”怎樣看,從中又能讀出怎樣的信息?
扭曲的市場行為
“天價票”是一個宣傳的概念,表明價格遠遠高於一般的演出。正規票務網上,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起步價大多是二三百元,而王菲的這場起步價就達到1800元。在北京工業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王國華看來“價格反映了需求,屬於市場行為”。但有專家指出,“全球唯一一場”“4年一唱”“天后復出”……在這些極具煽動性、誘惑力的語句和話題的推銷炒作下,這場演唱會“未唱先熱”,實際上扭曲了市場價格。
不同的消費群體,承受力不一樣,對於廣大工薪階層來說,過千、過萬都算“天價”了﹔炒到幾十萬元,“一張票相當於一輛車的價格”,就有些扭曲和離譜了。據王國華介紹,最新消息是臨近演出,一些炒高的“黃牛票”砸在手中,“天價”票無人接盤,如此看來,市場也不能接受“瘋狂”和扭曲的“天價票”。
對於王菲演唱會的“天價票”,一直有人質疑“性價比”不高,是營銷團隊的一個“產品”和“生意”而已。“王菲天價演唱會就是一場豪華的商業包裝。”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謝倫燦認為,“明星經濟”和“粉絲經濟”相輔相成,主辦方宣稱耗資5000萬元打造這個“全球獨一無二”的演唱會,燈光、舞台、視像都是最高配置,如此“大制作”的用心,就是要把演唱會包裝成為“奢侈品”,同時拉來各路“明星”捧場,最終讓粉絲來為高價票買單。
放大了的“粉絲經濟”
“演唱會現場座位有限,是稀缺產品,營銷團隊還引入直播,這次王菲演唱會的視頻直播也開出了1億元的天價代理費,延伸演唱會的產業鏈。”謝倫燦注意到,演唱會是粉絲經濟的產物,和以粉絲經濟為基礎的視頻直播契合度非常高,這次演唱會在視頻直播中嘗試與粉絲的互動,營造場外的“存在感”,也就是要放大“粉絲經濟”,充分挖掘商業價值。
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何艷分析,有的粉絲是“真歌迷”,面對商業炒作失去理性,一些學生拿父母的錢去追捧天價票,很不值得提倡﹔還有一部分是“偽粉絲”,是贊助公司邀請的客戶,由公司買單,他們到現場不真是為了聽歌,而是為了“追明星”,表明自己有人脈和地位,進入了“上流社會”,在進行“高檔消費”,這樣的浮華和虛榮不值得炫耀。
也有一部分“粉絲”比較理性,深圳一位歌迷表示,“王菲是華語流行歌壇的領軍人物,我們願意多花些錢去欣賞,但會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按自己的價值觀合理消費,不會盲目追捧天價票。”
加大文化產品的供給
“王菲這台演唱會的票價,超過了所有一線的歌壇唱將。”在國家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芮文斌眼中,炒作王菲的“天價票”折射出這些年華語歌壇后勁不足的尷尬,“沒有頂級的新人能取代其位置,表明華語歌壇需要涌現更多有影響力的新人新作”。
“從王菲的天價票,我們看到旺盛的文化消費需求與文化供給不足的落差。”芮文斌還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文化產品的供給。為此,芮文斌建議,文化產業界要深入研究文化市場變化,理解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推出消費者認可的有品質的文化產品,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