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詩山鎮位於福建省南安市西北部,南安、永春、安溪三縣(市)交界處,號稱安南永德之鎖匙,省道307線、206線穿境而過,是連接泉州市區、永春、安溪、三明的樞紐和中轉站,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突出,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全鎮面積96.2平方公裡,總人口8.8萬人,歷史上曾轄如今的碼頭、蓬華、金淘、眉山四鄉鎮。氣候溫潤宜人,年均平均溫度月22°C。詩山為內陸小盆地地勢,峰巒環抱。詩溪流經鎮區中心,經碼頭鎮注入晉江東溪。“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是詩山秀美的山川環境的真實寫照。
據媒體報道,泉州地理中心點大約位於省道206線南、307線西的詩山社一村,有“泉心”之說。
詩山遠在晉唐即建埠,歷來是南安西北翼重鎮,商貿繁盛。民國版《南安縣志》載:“萬戶星環,九衢輻湊,山谷有城市氣象。”有這樣的稱贊:“山頭城開埠設市,萬商雲集﹔塔腳街集墟貿易,一時名揚。往來皆中外賈客,到處有酒旗飄揚。”
詩山有風光旖旎、名聞遐邇的古“十八景”,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內涵。其中,山二村境內的婆羅門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9.5米高的阿育王式古塔,建於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婆羅門教發源於印度,是佛教形成的基礎,很早傳入中國。婆羅門塔是研究宋代建筑歷史與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中印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印証。詩山對外開放由來已久,婆羅門塔是歷史見証,“塔尖生金”世代傳為佳話。
今日詩山鎮新貌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婆羅門塔
二、底蘊深厚的文化古鎮
1.閩南首位進士歐陽詹的發祥之地
詩山,一個詩意芬芳的名字。詩山,一個古意悠然的名鎮。
永春籍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2003年在《八閩歸人——回鄉十日記》中寫道:“一過詩山,便近永春縣界了。鎮名詩山,應為吉兆。”
“詩山”的稱呼源於古時境內的文化名山——高蓋山。唐朝貞元八年(792年),自幼在此山“白雲書室”攻讀的歐陽詹,與大文豪韓愈同登龍虎榜,成為閩南史上第一位進士,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助教,引發巨大轟動,成為閩越破天荒的科舉大事件,從此造就了泉州“滿街都是聖人”的“海濱鄒魯現”象,奠定了歐陽詹在福建文化史上的劃時代地位。南宋理學宗師朱熹攜名士陳知柔曾慕名登臨高蓋山,聞朗朗吟聲,覽處處詩跡,由衷贊嘆“此乃詩山也”。此后,舊稱“山頭城”更名為“詩山”,延續至今。
朱子曾撰對聯贊曰:“事業興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明朝泉州名士何喬遠也賦詩稱頌:“歐陽博士年已久,千載詩山猶著名。”國際著名學者劉再復高度評價歐陽詹,稱他為“福建第一座文化裡程碑”。
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集》十卷行於世,《全唐詩》錄存其詩78篇、文賦63篇。歐陽詹早年生活和讀書過的古詩山大地,留下了白雲室遺址、“歐陽古地”石碑、歐陽祖媽之墓、清《重建高蓋山資福院碑記》等遺跡﹔詩山公園內建有歐陽詹紀念塑像。
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是,后人為了紀念這位閩學鼻祖,把境內的溪流、村落、學校紛紛冠以“詩”名,有詩溪、詩園、詩?、詩鰲、詩南、詩口、詩門、詩鐘、詩宅等。詩山民居楹聯,也多以高蓋山入題,形成獨特的第宅對聯景觀。詩山公園內曾建有“仰高亭”,取“高山仰止”之意,寄寓仰慕歐陽詹之意。作為歐陽發祥之地,朱子過化之鄉,“詩鄉”美譽果然名不虛傳。
詩山公園內的歐陽詹塑像
2.“詩山兵變”拉開創立閩國的序幕
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一支南下至泉州的農民軍處於分裂的危機邊緣。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在竹林間秘密設伏,活擒殘暴無道的首領王緒,奪取兵權。王氏三兄弟相約以拜劍定帥,輪到王審知祝拜時,劍應聲倒地,眾人欲推其為新將軍。但王審知一向視兄如父,遵循長幼之序,力主其兄王潮為將軍,自為副領。王潮死后王審知繼位,秉承兄志,開創閩國,被尊為閩國太祖。
這場載入史冊的“詩山兵變”,據悉就發生在如今詩山的觀國橋一帶。2013年中央電視台《紀實》頻道曾出品三集紀錄片《閩台祖地》,第二集《八閩人祖》就播出過這一歷史事件。后人因感念王審知治閩德政,在兵變定帥的拜劍處建亭紀念,取名“拜劍亭”,遺址在詩山名塔婆羅門塔一帶,並在附近的東岳廟前立下王審知塑像。作為王審知的發祥之地,詩山拉開了創立閩國的帷幕,值得載入史冊。
3.明朝曾擬建縣治,壯哉“山頭城”
清光緒年間,詩山舉人戴鳳儀所纂《詩山書院志》載:“明洪武間,將造為南安縣治,環雉堞,立社壇,建東岳廟,並祀忠懿王,后因離郡太遙,筑城不果,其址猶存。”
明洪武間(1368—1398年),南安縣治曾擬遷豐州於詩山。當時官府擇址荒無人煙的詩山西北部(今社一、社二村境內),建造了一座社稷壇,現在仍然沿用“社壇”舊稱。還在今山二村境內筑建了東岳廟,當時規制宏敞,香火鼎盛。在舊時山頭街(今詩山街)一帶建造頗有規模的山頭城(詩山古稱“山頭城”),至今尚有城牆遺址,其時的山頭城頗為壯觀。
或許,詩山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積澱,是南安擬遷縣治的最具分量的優勢。
4.福建首座鄉鎮級公園——詩山公園
詩山鎮擁有一項久享盛譽的“福建之最”,就是福建第一座鄉鎮級公園——詩山公園。
民國時期,詩山一度成為福建防軍第一混成旅總部,在旅長陳陳國輝主持下,詩山公園由安南永警備司令部工程設計處規劃,於1929年冬奠基,1931年1月建成,佔地4萬余平方米,孫中山之子、時任廣州市長孫科欣然題名。陳國輝撰寫《詩山公園記》,勒石銘志。
詩山公園園址選擇准確,設計科學,布局新穎,理念先進,融合中西建筑精華,蜚聲海內外。動蕩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偏遠的東南小鎮,竟有如此的“現代”手筆和開放理念,實在是一個奇跡。特別是園中同樂亭的設計,富有特色和深意,是不多見的園建杰作。
詩山鎮黨委政府重視詩山公園保護與建設,2009年以來投入巨資整修,一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全鋪上戶外板材,擴大綠化面積,園貌大有改觀。為了加強對園區的管理和維護,2012年春詩山鎮政府出台《詩山公園管理規定》,成立詩山公園管委會﹔在西側為歐陽詹塑像立碑,鐫刻歐陽詹成名作《明水賦》與《歐陽詹與詩山》碑文。
詩山公園原規劃圖
(1932年10月由永德安南警備司令部工程設計處 繪制)
今日詩山公園
5.名副其實的文化重鎮
承歐陽破荒之澤,乃朱子過化之鄉,詩山人文淵藪,文教發達。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詩山舉人戴希朱等倡募巨資,就東岳廟擴建為詩山書院,成為南安四大古書院之一,遺址於今猶存。
詩山書院構筑學舍10余間,置書田近100畝,自開創至停辦約25年間,名師任教,學子雲集,弦誦之聲不絕,儒風鼎盛,培養了大批人才,極一時之盛。詩山古鎮讀書蔚然成風,教育發展居南安前茅,詩山書院功不可沒。戴希朱還著有《詩山書院志》一書,影響廣泛,兩次重印。
當年在詩山公園營建時,還配套建有南安縣第一座圖書館——詩山圖書館,館藏豐富,讀者紛至沓來,使賞心悅目的詩山公園彌漫縷縷書香。該館由民國著名僑領呂渭生倡建並主持,旅印鄉僑李加掌慷慨捐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曾親授李加掌“熱心公益”牌匾一面。
6.人文薈萃,英杰輩出
自古以來,詩山地杰人靈,才俊輩出,藏龍臥虎。有泉州首登龍虎榜的歐陽詹﹔有明萬歷進士、江西布政使戴廷詔﹔有清進士陳遷鶴、郭瑄第﹔有《南安縣志》總編纂戴鳳儀﹔有著名的同盟會會員吳瑞玉、盛九昌﹔有著名僑領、曾任民國中央僑委會委員長戴愧生、常委呂渭生﹔有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福建黨部書記長陳聯芬﹔有著名革命烈士郭子仲、李剛﹔有知名理論家、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洪禹﹔有少將、曾任福建軍區政委吳青田﹔有國際著名學者劉再復﹔曾任福建日報總編黃種生……
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局長、知名理論家洪禹故居
曾任民國中央僑委會常委、陸軍中將、福建省實業廳長呂渭生故居(翕和堂)
三、優勢凸顯的重點僑鄉
詩山最具優勢的特色,就是僑務資源非常豐富。
詩山是福建重點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常住人口9萬人,旅外華僑華人13萬多人,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詩山人足跡遍布五大洲。一位見多識廣的老歸僑曾豪言:詩山人“腳踏亞太地,耳納天下情”。
以港澳地區為例,2008年和2009年先后成立的香港南安詩山同鄉會與澳門南安詩山同鄉會,是港澳地區閩籍鄉鎮規模最大的主要社團。多年來,詩山鎮每年捐資公益事業款額達1500萬元人民幣以上,其中70%來自港澳的詩山鄉賢。
當年,陳國輝屯兵詩山並建造公園,動因之一就是詩山僑鄉獨具的財富支撐。詩山與海外和台港澳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富紳眾多,僑匯不斷,乃南安富庶之地。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詩山華僑歷來愛國戀鄉,熱心公益,樂善好施。新中國成立以來,詩山籍僑親和台港澳同胞,捐資公益事業累計6億多元人民幣,直接捐贈上千萬元人民幣的華僑有8位,捐資上千萬人數佔南安四分之一強,為祖國和家鄉建設做出重大貢獻,名垂青史。
祖籍詩山鵬峰村的新加坡華人陳水俊先生所創建的“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開始運作於1978年。該會是在鄧小平、胡耀邦、習仲勛、廖承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關心下,第一個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社團基金。僅在1979年就一次性為國家捐贈500萬美金。僅在南安市境內,就捐建兩所中學,同時有10多個學校和醫院,直接受益於陳先生的巨額捐資。
方圓96.2平方公裡的詩山大地,到處可見証僑胞們愛國愛鄉的愛心善舉: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嶄新校舍寺宇﹔一座座橫臥溝壑的堅固橋梁﹔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鄉間水泥路﹔一個個扎根本土的民間慈善組織﹔一筆筆福澤子孫的助學獎學基金,一份份關懷民生的扶貧敬老慰問金……
成立於1952年的詩山僑聯會,是福建省第二個創辦的鄉鎮僑聯組織,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2002年建成面積2758平方米的五層僑聯大廈。2011年9月籌資200多萬元元,創立詩山僑聯基金。福建省僑聯原主席王亞君視察時稱:一個鄉鎮僑聯擁有這麼大的會所和如此龐大的基金,這在全省是獨一無二的。
詩山僑聯原主席、歸僑梁敬翁,生前於1956年和1979年兩次晉京受表彰,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6年9月12日頒發的福建省首屆“八閩慈善獎”,泉州17位個人、3個慈善機構名列其中,而詩山鎮就有三位華僑慈善家獲獎。傾資創辦詩山福利院的旅港慈善家蔡世亮先生,榮獲2003年首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提名獎,成為當時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個人。至今,詩山籍僑胞幾十人次獲得省市政府授予的各種榮譽獎章和獎匾。
詩山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幾乎都受惠於華僑的無私捐助。可以說,詩山與“僑”結下了不解之緣,沒有“僑”的優勢,也沒有今天詩山的發展與輝煌。
作為南安市最重要僑鄉、西北翼中心集鎮與宗教旅游勝地,詩山鎮對外開放的程度越發加大,“僑”的資源優勢越發凸顯。多年來,詩山鎮借助僑鄉人脈優勢,打好僑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面對“新常態”的挑戰與機遇,鎮黨委和政府有為運作,力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新興產業,在鞏固雨傘制造、輕紡服裝、工藝石雕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新興旅游產業,致力打造新的增長點,2014年躋身億元鎮。詩山公園建設、詩溪流域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取得顯著成效,宜居環境更加優美。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鎮”、獲評“省級綠色鄉鎮”。
四、名揚四海的鳳山文化
眾所周知,南安有兩大旅游品牌,用一句新俗語叫“南安兩個‘公’,鄭成功和聖王公”(“功”與“公”,閩南語諧音)。“聖王公”指的是詩山鳳山寺供奉的廣澤尊王,民間稱“聖王公”。
聞名全球的千年古剎鳳山寺,始建於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素有“閩南宗教第一道場”之美譽。所主祀的廣澤尊王,與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等福建著名神祇齊名。在東南亞、台港澳,乃至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與地區,擁有不計其數的虔誠信眾。鳳山寺是全世界廣澤尊王信仰的發源地,保守估計,全球至少有700座分靈宮廟。其中,台灣地區分爐有400多年歷史,主奉廣澤尊王的寺宇達280余座之多。
鳥瞰鳳山寺全景
鳳山寺中殿
鳳山寺素來以悠久的歷史、美妙的傳說、感人的孝道、旖旎的風光而名揚四海。
廣澤尊王原名郭忠福,十六歲坐化成神而威鎮鳳山后,屢次顯靈,受到歷代皇帝封爵,最后褒封至16字:“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歷代眾多名士慕名游此,多有題詠,以志景仰。
廣澤尊王是極其接地氣的“孝子神”,是閩南人忠孝的典范,其傳說源遠流長,傳播甚廣,影響深遠。如“投胎轉世”、“溪邊定聘”、“香閨幽會”、“花轎奇聞”、“翁婿斗法”、“十三太子”等傳奇故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精髓,生動地詮釋閩南文化的精神價值,是極為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廣澤尊王信仰不僅是閩台的共同信仰,也是福建四大民間信仰中最早形成的信仰。東南亞、閩台一帶至今保存著給孩子“做十六歲生日”(成人儀式)的習俗,正是源自於此。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廣澤尊王信俗於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票榮膺“首屆‘新南安’喜愛的南安旅游景區(點)”評選金牌。
自古至今,閩南人到東南亞、歐美和台灣等地謀生,臨走前都不忘到鳳山寺朝拜晉香。請一尊“郭聖王”木像,帶一面“鳳山寺”領旗,取一包“聖王公”香灰裝在香火袋,帶在身邊。清朝道光年間,詩山10多人搭乘大帆船前往南洋,途中在廣東伶仃洋遭遇大風暴,由於隨身攜帶郭聖王神像、令旗、香火袋,船隻竟然平穩地停泊在鄰近一個孤島邊,直到風暴過后啟航,順利到達目的地。大家由衷地說:“是郭聖王庇護,讓我們順利到達南洋啊!”
這種信仰的傳播,勾連著家鄉與海外的密切聯系,交融著中外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千年鳳山文化也是泉州海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每年農歷二月廿二日與八月廿二日,分別是廣澤尊王誕辰日與坐化日,祖廟與分廟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典儀式。
千年以來,廣澤尊王信俗以行孝、愛民、保安、護國的人文品格為核心,以廟宇為載體,以祭典、廟會(巡境)、進香、分靈和故事傳說為表現形式,成為閩南與台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各地閩南民系的地方保護神,是維系海峽兩岸同胞文化認同與情感交流的精神紐帶。
2009年7月,鳳山寺組團護駕廣澤尊王金身駕臨台灣,這是廣澤尊王信仰傳入台灣400多年來首次赴台巡安。其間駐蹕11個縣市,接受民眾朝拜。每座宮廟都以最隆重的祭奠儀式來迎送廣澤尊王,台南市踩街隊伍長達7公裡,台灣島內引起巨大轟動,掀起一股“聖公熱”。台灣政要王金平親自迎駕主祭,馬英九敬獻花籃祝賀。據台灣媒體報道,參加此次活動的信眾超過200萬人。兩岸人民根脈相連,血濃於水,詩山又是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台屬村村有,脈緣深深結。廣澤尊王巡台的成功,為兩岸關系史再續一段新篇章,留下美談佳話。
2009年7月廣澤尊王駕臨台灣巡安情景
多年來,鳳山寺以更開放的姿態,請進來走出去,不斷打響品牌效應,鳳山文化的影響已然走向國際化。
2010年至今成功舉辦過五屆“國際鳳山文化旅游節”,已升格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海內外嘉賓、信眾數千人雲集,盛況空前。第四屆盛會,台灣組織1000多人從台南安平港直航廈門東渡碼頭,開啟了一條中斷120多年的航線,被國台辦列為2013年對台重點交流項目。2014年11月,借第12屆世界南安同鄉聯誼懇親大會在新加坡舉行之機,時隔111年,鳳山寺廣澤尊王金身駕臨新加坡,舉行繞境行香巡禮活動。第五屆鳳山文化節,台港澳與內地共23尊神明蒞臨鳳山寺大會香,人神共慶。
首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游節開幕式盛況
隨著知名度的提升,慕名朝聖祭祀、旅游考察、學術研究的客人紛至沓來,鳳山寺年接待游客突破85萬人次,旅游產業發展基礎更加扎實。
在文化建設方面,邀請泉州市知名作家採風,出版散文集《美哉鳳山》﹔通過社會征稿結集《廣澤尊王傳說》出版,《廣澤尊王》劇作搬上高甲戲舞台,由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精彩獻演,引起良好反響。
詩山鎮黨委政府歷來重視鳳山文化的弘揚傳播,制定了旅游發展規劃,完善景區建設和旅游服務,推動旅游產業提擋升級,爭創國家4A級景區。
鳳山寺周邊建有三星級酒店,逐步完善住宿、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通過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舉辦祈學祈福等舉措,全面提升旅游景區服務能力。還安裝電梯直達鳳山寺大殿門口,方便年老和行動不便的游客。前年投入1000多萬元建造鳳山文化廣場,作為宗教活動與旅游健身場所。目前景區面積擴大至6萬多平方米,將著力打造聖王文化園,預計總面積約1013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499平方米。該項目設有一個中心廣場,中間將豎立一尊10多米高的廣澤尊王神像。此外還將建造太王殿和太子殿,太王殿供奉聖王父母靈位牌,太子殿則位於太王殿兩側,供奉十三太子神像,逐漸形成完整的聖王文化體系。把鳳山寺傾力打造集朝聖、觀光、休閑、避暑為一體的大鳳山景區。
鳳山文化為新的泉州海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
(本文資料由詩山鎮黨委、政府提供)
(洪順興 簡介:洪順興,歸僑,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安市政協文史委員、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南安分會秘書長、南安市鳳山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