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與張允和的“流水式”愛情

2017年01月17日08:12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周有光與張允和的“流水式”愛情

周有光與張允和的結婚照。

1948年4月,周有光與張允和在意大利龐貝古城。

20世紀70年代初周有光、張允和在太湖湖濱。

1月14日凌晨,剛剛過完自己的112歲生日,周有光先生便溘然長逝。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一生經歷豐富,其中與“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允和相濡以沫70載的愛情故事,也為人所稱道。

周有光先生已去世的兒子周曉平在近年回憶父親時曾寫道:2013年12月爸爸又一次從一場疾病恢復過來,讓醫生大感驚訝。但他的體力已經不再允許他常年伏案工作,他的腰椎變形已經影響他的走路和睡覺,他必須借助助聽器才能聽清別人的話語。他對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頭上的白發中依然生長著黑發,他依然充滿幽默感和深思熟慮。

兒子周曉平2015年的去世給他的精神造成了一些沖擊,而早在1942年,他6歲的女兒周小禾在抗戰時期因醫療條件落后而去世也是他心裡的傷疤,他曾說“我有一兒一女,當時大家都說我們是全福夫婦,現在呢,一個女兒去世了。這個事情是我的精神上的一個創傷,深刻、沉痛。”

周老愛講故事:

“皇上家也沒有糧票啊”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靜思錄——周有光106歲自選集》是周有光106歲高齡時親自選定近年來各類文章編纂而成。而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一次去老人家中做客時,曾有一位朋友問周老:您的名字是源於《聖經》的創世紀嗎?周老答:“不是,中國古人也有叫這個名字的,比如歸有光。”

她也提到了周老愛講笑話的事兒:老人最喜歡講故事,尤其喜講下面這個,連我都陪各路人馬聽過好幾遍:實行配給制后,周老家因有兩位保姆,糧票不夠。有旁人指點,周老夫婦可去政協食堂吃飯,省下糧票給保姆。周老無奈,依計前往,問題果然解決。每次吃飯,都看見一老先生也來吃飯。仔細一看,原來是溥儀。每次講到這裡,周老都會率先笑起來:“哈哈,皇上家也沒糧票啊。”

她跟周老說:“我覺得張允和先生的文字,比您寫得好看。”周老側著耳朵聽清楚以后,忽然開始大笑,說:“她寫的是文學性的,好看。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為什麼搞經濟嗎?因為當時我的老師說,你周圍的人全是搞文學的。搞得好的不得了。你再搞也超不過他們了,你不要搞文學了。文學搞得再好,也救不了中國。不能讓中國富起來。”周老還有句名言:“人生是場馬拉鬆,不必在乎一時之長短。”

別人問我們長壽之道:

“不要生氣”

2002年8月,妻子張允和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享年93歲,周有光回憶到他們的愛情說:那時常在一起,慢慢地、自然地發展,不是像現在“沖擊式”的戀愛,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

周有光先生說,“別人都說我們結婚七十多年來沒有吵架,其實我們也有吵架,不過我們吵架不會高聲謾罵,不會讓保姆聽到的,也沒有鬧幾個小時的,一般是三兩句話就吵完了。還有一點,我們吵架通常不是為了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因為其他人的問題。我們相信外國哲學家的一句話:‘不要生氣!’許多人問我們長壽之道,我們想不出什麼道理,可是我們相信不要生氣。因為,外國一哲學家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是完全對的。譬如,夫婦兩個為了孩子生氣,孩子做錯了一點事情,就大動干戈,實際上就是懲罰自己。我們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所以,我和老伴從相識到相戀到結婚的過程,好像是很平坦的。”

張家二小姐從沒嫌棄我們家窮

早在中學時期,周有光就認識九妹周俊人的同學張允和。張允和1909年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大家族:這一家族原籍安徽合肥,祖父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淮軍名將﹔父親張冀牖未入仕途,但瀟洒開明,交際甚廣。辛亥革命后他舉家前往上海,后遷至蘇州。張家有四女,每個人都有非凡的個性、涵養及獨特的婚姻觀念。張允和是張家二小姐。

一開始,周有光與張家二小姐張允和的關系更像兩小無猜,他說:“我的妹妹常常同這位張小姐到我們家裡面來,我們家當時已經是變成一個窮人家,住的房子很擠,很緊張,已經沒有什麼空的房間了。可是這位張小姐,她家裡條件那麼好,她一點都沒有覺得我們家窮,她交朋友完全不按貧富來考慮。”

1927年,從光華大學畢業的周有光迫於經濟的壓力,沒有繼續出國留學,他先后在光華附中、光華大學部教書。就在他大學畢業並開始工作后不久,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雙雙來到上海的中國公學讀大學。周有光與張允和的接觸慢慢增多。對於兩人的交往,張允和在《今日花開又一年》一書中回憶到他們的第一次約會:“有兩個人,不!兩顆心從吳淞中國公學大鐵門走出來。一個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個纖小的女的。

他從口袋裡取出一本英文小書,多麼美麗的藍皮小書,是《羅米歐與朱麗葉》。小書簽夾在第某幕第某頁中,寫兩個戀人相見的一剎那。她不理會他,可是她的手直出汗。在這深秋的海邊,坐在清涼的大石頭上,怎麼會出汗?他笑了,從口袋裡又取出一塊白的小手帕,塞在兩個手的中間。她想,手帕真多!當她的第一隻手被他抓住的時候, 她就把心交給了他。從此以后,將是歡歡樂樂在一起,風風雨雨更要在一起。”

結婚一周年紀念日

生下兒子曉平

周有光一直保留著隨身攜帶、使用白手帕的習慣,他喜歡清潔、干淨。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戰火影響了交通,張允和去杭州之江大學借讀,與正在杭州工作的周有光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周有光說:“杭州地方比較小,又方便,附近風景又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周有光和張允和的婚姻是水到渠成,通過周家三姐周慧兼和張家四妹張充和的穿針引線,張冀牖很快允諾了女兒的婚事。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婚禮在上海舉行。張允和成為四姐妹中第一個結婚的人。張冀牖自然很高興,給了張允和2000元作為“嫁妝”。夫婦兩人便決定將這筆錢用於出國留學。他們都渴望去美國,但這些錢顯然不夠,於是去了日本。張允和攻讀日本文學﹔周有光選擇了經濟學。

不久,張允和發現自己懷孕了,不得不提前回國。周有光則繼續留在日本學習。1934年4月30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降生,男孩,取名小平——后來上學的時候,他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曉平。曉平出生那天,是他們結婚一周年紀念日。張允和調侃自己:“多少年來我總愛驕傲地說,我結婚那天生的孩子,大家笑我,我才想起忘了說第二年。”接著曉平又有了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平靜安詳。然而不久后,抗日戰爭爆發了,張允和與周有光帶著兩個孩子開始大逃亡的艱難歲月。六歲的女兒小禾不幸病死,兒子曉平又被流彈打中,差一點喪命。抗戰勝利后他們迎來了相對平穩和睦的婚姻生活,舉家遷往了北京。

張允和曾贈俞平伯夫人詩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而這也是他們兩人愛情的真實寫照。丁聰曾給他倆畫過一幅溫情的漫畫:90歲的他騎著一輛小三輪,身后坐著他80多歲嬌小的公主。一個博學仁厚,一個才情非凡,這是一對讓人羨慕的夫妻。(陳夢溪)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