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節遇上互聯網:是堅守傳統,還是做出變革

2017年01月26日13:3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當春節遇上互聯網:是堅守傳統,還是做出變革

又到一年春節時。王安石在《元日》中這樣描寫春節的場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年俗正在式微,新興的過年方式正在成為主流。“網上趕集”替代了傳統的集市和廟會﹔微信拜年、視頻拜年取代了祭祀與守歲﹔晒美食、發微信紅包讓遠在千裡之外的親朋好友共同分享驚喜……這些都表明,不管我們如何憂心傳統年俗的式微,新年俗都在形成,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保持春節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民俗變革。

互聯網為傳統年俗注入新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大潮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時代的春節自然也抹不掉互聯網的印記。

置辦年貨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環。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大包小包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是一道春節必有的風景。而如今,置辦年貨習俗依舊,購物方式卻發生了改變,“網上趕集”逐漸興起。現在各大購物網站都在醒目位置推出了年貨專欄,生鮮蔬果、堅果蜜餞、各種飲料……想要的商品應有盡有。消費者隻要輕輕點擊鼠標,自己心儀的年貨就能送貨到家。即使在鄉村,隨著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不斷出台,越來越多的農民也能足不出戶坐享電商送貨上門的便捷,年貨大集已不再是農民置辦年貨的唯一選擇。

春節當然要吃年夜飯。隨著網絡O2O服務的興起和普及,把大廚請到家中做年夜飯也成為許多人的選擇。用手機下載一個APP,選擇屬意的廚師並約定時間,廚師就會上門服務。准備年夜飯時的那種忙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逐漸離我們遠去。此外,自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推出以來,手機搶紅包也已成為“指尖上的新年俗”。與傳統紅包相比,這種新科技催生出的“紅包”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便捷﹔同時,搶的過程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打破了傳統紅包的單一性。

從一桌豐盛的“網絡年夜飯”到各色“網購年貨”,從微信紅包到“淘寶眾籌”的年畫,從“拼車回家”到“視頻拜年”,互聯網催生出各種新的過年方式,在豐富和方便老百姓生活的同時,也為傳統年俗注入了時代內涵。

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

盡管互聯網讓春節文化更豐富了,讓過春節時不再那麼忙亂不堪了,但也有不少人指出,互聯網把你我拉近了,卻把你我的心拉遠了,也把對“年味兒”的感情拉淡了。有人就以“網絡年夜飯”為例質問,哪一個大廚能“私人定制”出記憶中外婆、媽媽的味道?的確如此。在家裡吃年夜飯,吃得好壞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一起團聚的那種氛圍。雖然自己備菜、洗碗會累一些,但心裡暖和,能感受到純正的年味兒。另外,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也廣受指責。過年期間,全家人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但若家庭成員個個都成“低頭族”,沉迷於搶紅包、發微信中,那受冷落的自然是親情。

“媽媽准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所謂年味兒,其實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好好說話,好好吃飯。現代人對科技工具的過度依賴,導致人際交流的時間大大減少。也正是這個原因,騰訊此前已經宣布,將取消2017年春節期間的微信搶紅包活動,並呼吁廣大網友春節期間多陪陪家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確實讓傳統的年味兒淡了。

不過,這並非說互聯網與春節文化的矛盾不可調和。因為互聯網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工具和平台,而春節文化的主體是人。春節遇上互聯網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不僅取決於互聯網,更取決於使用互聯網的人。當一個人的心中滿溢著濃濃的孝心,當一個人無比珍惜寶貴的親情,那放下手機陪父母說說話絕非一件難事。所以說,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我們不夠用心。

其實,作為工具的互聯網,隻要用好了,完全可以讓年味兒越來越濃。遠隔千裡無法回家的子女,可以跟父母來一次從容的“視頻通話”,也可以為他們網購年貨,獻上一份孝心。網絡約車可以為沒有買到回家車票的游子插上回家的“翅膀”,讓其早點跟親人團聚。至於“網絡年夜飯”,可以讓大家從廚房中解放出來,雖然年夜飯不是自己親手做的,但能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又有何不好呢?因此,我們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去豐富傳統年俗的形式,延續傳統年俗的內涵,而非將新技術與傳統文化割裂對立起來。

春節的文化內涵從未改變

互聯網席卷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行動、生活方式。很多人擔心,紅包大戰等互聯網時代的新年俗會顛覆春節文化,消解春節的文化內涵。

其實若將互聯網放在人類發展史中考量,它不過是技術的“一小步”。曾經盛極一時的電視春晚才經歷30多年就沒了昔日的氣勢,紅包大戰等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又能興盛多久?

不管是電視春晚,還是互聯網化的過年方式,放在4000多年的春節歷史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新的過年形式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因為這是文化形態中最為正常的新陳代謝。春節的文化內涵在過去4000多年都未曾改變,今天又豈會被輕易顛覆?因此我們不必過度擔心互聯網對春節文化的挑戰。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盡管為春節文化提供了紅包大戰等幾乎可以全民參與的過節形式,但傳統春節的保留項目像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等所承載的團圓、喜慶的文化內涵以及合家歡樂的那種年味兒,始終難以在網絡化的過年方式中體會到。正是那種以年味兒為主的深層文化內涵,才讓祖國大地上出現了“春運”這種在世界歷史上都堪稱奇跡的人口流動。中華兒女正是在這種年味兒中堅守和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情感寄托,這是春節從未改變的魅力所在。

“互聯網+”賦予了傳統春節全新的載體,為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隻要保持其中的蘊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情感的聚合、“孝文化”的綿延等),讓年味兒更加醇厚,我們就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傳統新春佳節魅力,並利用互聯網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互聯網讓全民參與到了新年俗的重構之中,並創造出了更具文化認同感的文化娛樂內容。是否能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場傳統節日文化的迭代進程中,意味著是否可以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通往未來的文化革新之路。未來,在越來越互聯網化的春節裡,我們最該期待什麼?我想這最終指向的,是我們這個民族更具開放性的未來。(孫佳山,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

(責編:李岩、陳苑)

相關專題

推薦閱讀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