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從人谷聲,漢朝地理志說,“好惡取舍,動靜無常,謂之俗”,約定成俗,俗是人之常情,是《易經》中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是《管子》裡的“治亂之所生,得失之所在”。在今天,傳統的民俗正在漸漸復蘇,沉積千年的文化,重新煥發出它的光彩。因此,本報邀請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詳解春節民俗。高巍介紹說:“春節的每一天,其實都和過年辭舊迎新的主體是相應和的,同時,它又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深沉最有生命力的內容,比如和,天人和,萬物和、人我和。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團圓,也有一份和諧的期盼和希冀。”
喝元寶湯
正月初二早晨,北京人要喝元寶湯,也就是餛飩,不同在於,餛飩的邊緣是展開的,而元寶的邊緣是疊起來的,形如元寶,故曰元寶湯。
1950年以前,北京東華門“餛飩侯”包小餛飩最講究,名氣也大。《都門雜詠》載:“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嘴來香。”餡料有高低之分,高者烤鴨、冬筍、雞脯肉、碗豆為餡﹔一般者豬肉、韭菜為餡。
對此,高巍說:“元寶湯,連餛飩帶湯,有招財進寶的寓意,也有財源滾滾的期盼,民間又常以元寶象征吉祥如意,是百姓希望新的一年生活更好的寄托。”
祭祀財神
喝完元寶湯,初二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開始了——祭財神。在北京,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要祭財神,只是祭法有簡有繁。東岳廟等北京各大廟宇,也會舉行祭財神的活動,過去比較有名的是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中國各朝各代、各個地方祭祀的財神不同,有比干、趙公元帥、關公、范蠡等,甚至還有太白金星。五顯財神廟最早建於明代,塑的五位財神生前是五位兄弟,姓柴,生平仗義助人、救濟窮苦,死后被尊為神。在南方也有五顯神的說法,比較類似,但不完全相同。五顯財神廟后來一度毀壞,近些年又修起來了。也有人認為五顯財神是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
高巍表示:“五位財神其實是人間的英雄,這也是先人在設計祭財神時的深遠用意,做英雄,自然能發財,先做人后做事。古人把文化的傳播融入到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中,讓文化活在人們的生活裡,用心良苦。老百姓未必理解的這麼深,但從小耳濡目染,自然養成一種中國人的文化氣質。”
女兒回家
初二回娘家幾乎是全國共通的習俗,已經出嫁的女兒,攜丈夫子女,一同回到娘家,看望久別的親人。對於女子父母的家庭來說,這一天又叫迎婿日,迎來女婿的意思。在一些地方,初二也被稱為“女兒節”,意思是女兒回來的節日。
各地回娘家的習俗略有不同,也有初三才回娘家的。共同點在於,女兒回娘家,一般都要備厚禮,同時還要給娘家的親戚朋友備禮,回娘家不僅要看望父母,兄弟姐妹、其他親厚的親戚也都要看望。女子的父母,這一天則要備好豐盛的筵席招待女兒一家人。
高巍說:“回娘家是非常重要的禮儀,這一天女兒全家都要去,在過去,還要娘家人來接,單獨回家是不行的。如果娘家有侄兒侄女,那麼做姑姑的,一定要給壓歲錢,雖然除夕已經過了,但這一天意義不同。”
犬的生日
中國人相信天人感應,人過年,其他的生靈也要過年,漢朝東方朔《佔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這一民俗又和中國人獨有的創世說相關,傳說女媧創造萬物,第一日創造雞,是陰陽初判、開萬物生發之始,第七日是人,即人日。
正月初二,是犬的生日,古人相信這一天天氣好的話,未來一年狗會養的很好。犬是極重要的家畜,僅在雞之后,古人認為雞有五德,“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狗排名僅次於雞,古人不僅視狗為忠誠的朋友,同時也賦予它預示吉凶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古人利用這種能力,不僅從狗的神態行為去判斷,有時候也會用狗的生命去佔卜,這是不值得提倡的。
高巍介紹說:“從正月初一雞日,到初八谷日,還有初九初十,各地又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九天十地,有說九瓜十菜。但除了人日,一般都沒有什麼特定的儀式,我想可能還有突出人日的意味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