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兒 面花朵朵指間舞

本報記者 王 沛攝影報道

2017年01月30日11: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捏出悟空頭部

搓出細紋,修飾帽紋

彎曲手部,做出勾手

陳素景有一雙會施“魔法”的手,面團一過手,便像活了似的。

陳素景,今年52歲,山東菏澤人,曹州李派面塑第五代傳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雖說是傳承人,她卻是半路出家。從外村嫁到穆李村后,陳素景即被村裡的“面人兒”吸引了去。其公公是已故民間面塑藝術大師李芳清,成了陳素景的師父。

陳素景家的沙發上,擺滿了各色的面團袋子。她說,以前制作面團,白面和糯米粉混合,加入甘油、蜂蜜,用溫水和成面團,餳上半小時后,放入鍋中蒸半小時,出

鍋后用甘油加顏色把面團揉勻,加入防腐劑。“這得提前一天做。現在先進了,面團可以買現成的。”

雖說“面人兒”做起來復雜,制作的“家伙什”卻極其簡單。竹簽、梳子、剪刀和塑刀,就能讓人物活靈活現,靠的是雙手的巧勁兒:竹簽作骨架支撐﹔梳子可以壓出條紋﹔剪刀剪出發飾、手指、衣服等﹔塑刀為塑性的主要工具,一頭尖如針,一頭平如刀,可以進行切、按、挑、扎等手法。

“捏的時候,先在竹簽上端用膚色的面團捏出頭型,用塑刀壓出眼窩,用尖端挑出鼻子,就知道這是臉的中央了。然后在眼窩中,把黑白眼珠放上,眼睛的樣子就出來了。最后才是嘴。”陳素景說著,手中一個孫悟空的臉部面貌已經呈現出來。

她特意將頭部拉成長條狀,頂端略尖,大拇指從腦袋后方中間位置一壓,將面團折疊起來,兩隻手在前部定型,孫悟空“尖嘴猴腮”的人物特點立刻鮮明起來。拿著塑刀的寬頭部分,在頭的兩側輕輕一撥,耳朵馬上就“長”了出來。“小孩子的眼窩偏下,中年人略上,老年人最靠上,還要在額頭壓出皺紋。”

頭部定了型,頭發、頭飾部分就開始一一粘貼。“這之后才是身子,站著是七個頭的比例那麼高,坐著‘五頭’高,蹲下‘三頭’高。之后穿上衣服、粘上胡須什麼的就行了。”陳素景手上一刻也不閑著。一會兒搓出長條做成胳膊,一會兒用塑刀挑出個花朵。

“步驟是很簡單的,但是要在細節上做好,是要看功夫的。”陳素景最近剛收的學生張先生邊捏邊說。已經退休的他發現了“面人兒”的樂趣。今年元旦后從北京專程來到陳素景的學徒班上拜師學藝。

她說,目前兒子、兒媳都在西安工作,兒媳捏面人,兒子則在學校當面塑老師,陳素景卻拒絕了他們把自己接到西安的請求:“老一輩把手藝傳下來了,我一走,咱這裡的手藝不就毀了嗎?”

如今,“面塑常年招生”的燈箱上還挂著李芳清的照片,就擺放在陳素景的小賣部門口,來一個,她就教一個。

■小貼士·捏面人兒

五顏六色的面團,有的壓成餅,有的搓成繩,有的挑成花……在一雙靈巧的手中,捏將到一起,要麼“蹦”出個孫悟空,要麼“請”來個唐三藏,或者穆桂英、楊貴妃也能躍然面前。

每到過年,甭管城市還是農村的集市,“面人兒”都吸引著孩子們駐足觀看,拉都拉不走。一個馬扎,一個小木箱,就是這些四方游歷的“面人兒”藝人的全部。

“面人兒”是黃河流域民間面花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來祭祀的花供。及至清代,“面人兒”脫離民俗功用,逐漸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

菏澤,古稱曹州。“曹州面人”已有上千年歷史。面塑名家大多來自城西南的穆李村,此村被譽為“天下面塑第一村”。

(責編:孫競、熊旭)

推薦閱讀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