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當代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響力?春節以來,央視科教頻道以詩詞知識競賽為主的《中國詩詞大會》火爆熒屏,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這檔節目的火爆絕非偶然,它創新性地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實現了詩詞娛樂化,用健康的娛樂化方式實現了“擴群”,體現了國人精神中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呼喚與眷戀。
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關注這一熱點文化現象,希冀借此推動全社會創新性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引發網友熱追——
吟詠的是詩詞,流淌的是文化
恰似一場春夜喜雨,在過去幾天裡,央視每晚8時開播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刮起了一股收視風,節目內容成了許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讓國內無數家庭祖孫三代圍坐電視機前。在這個當春乃發生的時節,圍爐話詩,滋潤億萬網友的心靈。他們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嘆她們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們封評委老師們為“大神”,敬仰老師們對上下五千年的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他們盛贊節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高冷’的文化類節目也能有市場、有人氣。”
才情完勝顏值
年輕人頻獲贊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科教頻道原創的一檔大型演播室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從1月29日首期開播,截至2月6日,已連播9場。
節目組從全國各地精心挑選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的100位詩詞達人。他們中有農民、工科博士、留學生、電力工人、地下煤田火情勘探員、鄉村教師等。既有七旬老者,也有十歲小兒。是詩詞,讓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正如參賽者陳思婷所說:“唐詩宋詞是食糧。”
節目中,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節目覆蓋的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詩歌史。入選節目的詩詞難度適中,以學生時代學過的居多,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節目用這些最熟悉、最打動人心的詩詞,激發觀眾的記憶與情懷,帶領觀眾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
9期節目中,網友投票支持率最高的是北大博士生陳更。她工科出身,卻滿腹文才,是連續多場的擂主,在大會官方微信頁面投票中,這位90后的支持率高達51%﹔網民中人氣最高的選手則是復旦附中女生武亦姝,這個16歲的高個女生掌握的古詩詞量超過2000首。
第二季裡,新增的“飛花令”挑戰環節最為精彩。環節以“花”“春”“山”“風”等為關鍵字,由場上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第一名,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在第4場比賽中,以“月”為關鍵字,兩位才女陳思婷與武亦姝進行了最為激烈的攻擂對決,你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一句“明月幾時有”,你再一句“二月春風似剪刀”,我再一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如此20多個回合,最終武亦姝以“月明千裡照平沙”力壓陳思婷獲勝。而在第7場“飛花令”中,雜志編輯彭敏不僅輕鬆獲勝,意猶未盡的他,臨時挑戰現場25位百人團選手,繼續秒殺完勝。
作為一檔古典詩詞節目,現場頻出網絡流行語、萌化表達勾連了古今、暖場了詩會。“‘擲果盈車’的典故描述的是下列哪位‘帥哥’?”題目關注當下追星的顏值熱,考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電力工人畢凱自嘲工作與萬伏電壓為伍,一個不小心,就容易“檣櫓灰飛煙滅”,引發全場爆笑﹔評委、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解讀“有約不來過夜半”,翻譯成現代流行語,即“約嗎”,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距離。
90分鐘賽詩會
鑒賞哲思皆得
“電視台就應該多辦些這樣的節目,少些惡俗的選秀節目。”“參與同步答題,成績最好的一次顯示擊敗了28萬個對手,如果數據沒錯的話,估計在微信上答題的有四五十萬人吧。”每天,這段時長90分鐘的電視節目播出時,無數網友跟著電視機答題,在微博、微信上熱烈討論,引發了全國網友對中華古詩詞鑒賞記憶空前高漲的參與度。
這90分鐘,是“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學習。在“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年長觀眾們回憶了農耕田園生活的舊時溫情﹔在“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年輕父母領悟了學生時代讀過即忘的詩歌妙在寫盡無限希望和理想﹔在“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中,孩童們方知口中常念的詩中原指大雁這種鳥類。
這90分鐘,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鑒賞。選手吟雨,觀眾聽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深情,“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哲思,“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惆悵。網友們驚喜地發現,中國古典詩詞是一個巨大寶庫,今人需要怎樣的慰藉,它就能給我們張開怎樣的懷抱。
這90分鐘,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贊嘆。遼寧學生王越彤從小節儉,即便面對免費報銷飛機票的承諾,依然選擇坐最便宜的列車﹔貴州鄉村教師陳澤蘭在大學支教結束后,畢業后毅然返回支教學校工作,用民歌為詩詞譜曲上音樂課﹔就連主持人董卿在大會上即興朗誦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詩作,令網友驚呼“知性、驚艷”。節目中,選手們在詩詞對答時表現出來的雍容大度、謙沖溫和等人格力量,讓人們再度重溫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看到了祖國下一代的希望。
這90分鐘,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嘉許。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吟誦中,網友們知道了毛澤東一生最愛李賀詩,曾改編、贊譽其多首詩作,這是作為革命領袖對青年才俊的贊賞﹔13歲的葉飛上場時,一句“宣父未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定場詩贏得滿場掌聲﹔兩歲開始讀詩的上海初中生侯尤雯自稱“猴王”,為本屆詩詞大會從百人團刷入挑戰賽的最小年齡選手。
這90分鐘,是“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哲思。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和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兩位評委看來,同樣是寫梅,陸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澤東的梅是戰士之梅。做寒士時,有“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的品質﹔做戰士時,有“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傲骨,兩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梅的意象。
最美傳統文化
傳承引發共鳴
對於無數網友而言,熱衷關注詩詞大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喜歡,愛國、愛家、愛生活是古詩詞的重要題材,這些共通的個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時空引起共鳴。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是為‘天然美’,常讀常背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此外中國古詩詞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9期節目中,年輕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台上說的兩句話為網友持續熱議: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耳邊飄過的卻是‘桃花都開了,好漂亮呀’,滿滿的違和感。”王冬妍則回憶校園桃花盛開的所見所聞,想到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能夠讓年輕人提升審美素養,提高語言表達層次,讓雅與俗此消彼長。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古人說沒什麼好送的,就送你一整個春天吧。這多美呀,現代人給不了你。”武亦姝的這句話獲得很多網友點贊,古詩詞以及所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現代人給不了你”的那種東西,並且是無比豐富的那種東西——其可滋養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時弊,可成風化人。
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意見。“傳統文化熱”或將在今年呼嘯而至。由一檔節目激起的文化漣漪,期待全社會能由之激發起一種發自內心、出於真誠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崇。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給了我們啟示:文化節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過文化節目的傳播,詩詞等中國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們生活中去。這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時代課題: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讓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切合時代,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傳播,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課題,也是一個教育課題,它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進。
本報記者 李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