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谈歌舞剧如何走近百姓【2】--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实录]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谈歌舞剧如何走近百姓【2】

2013年03月01日15:05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谈音乐剧在中国“水土不服”:从根源上找问题

[主持人]:这样老一辈的演艺人员会不会压力很大?

[林文增]:竞争很激烈,摆老资格,靠年限资历在这里是没有说服力的。

[主持人]:也敦促老一辈的人努力学习、进一步深造自己。

[林文增]:对。

[主持人]:这也是一个方向,前几年比较火的《猫》,我昨天刚看过《悲惨的世界》,是音乐剧的一个电影,中国还没有这种太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被贴上了高雅的标签,商家一提到歌剧就要抬高价格,然后把格局包装成只有富人才能够享受的一种艺术。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林文增]:这样的现象其实是不应该的,不对的,应该加以改变的。我观察到《猫》、《狮子王》等等这样的歌剧、音乐剧在中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包括《悲惨世界》,我相信接受它的观众远远不如好莱坞那些娱乐片那么多,群体不会那么广泛,可能有些观众会看不懂,因为他全都是歌剧的唱。总体来讲,还是根源上的问题,媒体导向,国民素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都是要结合起来的,不是简单光看一个歌剧,看一个作品,看观众接受度和广泛度,我觉得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主持人]:说到文化根基不同,所以对于西方来的艺术在接受和认知上会有一定差异。本土自身的作品在上个世纪革命年代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红梅赞》、《白毛女》、《江姐》,大家都很了解,近几年相对来说这样普遍为大家所关注的本土作品越来越少,我了解的是《红河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些网友是知道的,对这样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的?

[林文增]: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创作的编导、编剧、文艺工作者的思路,就是我们如何定位,我们自己把自己端起来了,自己把自己搞成小众艺术,还是要“三贴近”,就像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讲:文艺是为广大公众群体服务的,所以要想大众,为老百姓所想,产品出来定位就会准确。以前的《白毛女》、《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姐》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外来的媒体和产品、电影、影视剧、音乐剧、歌剧不断涌现进来,因为我们原来比较封闭,开放之后就比较丰富了,这样观众的选择度就大了,不光是原来的几个戏,最早是八个样板戏,选择度大了之后对我们的要求就更高了。原来是就这几个戏,不看也得看,打开就那几个频道,现在太繁荣了,所以难度就加大了。

[林文增]:这几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所以我们现在创作出来能够流传开来的难度更大,主要是创作人员的问题,思路怎么定位,目前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接地气比较好,市场比较欢迎,而且订单非常好,一年都演不过来,效益也好,大家的工资都提高了,这样就良性运转了。实践证明,“三贴近”、接地气的定位是对的。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