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义(左)在《烙碗计》中 陈静 摄
昨日本报关于秦腔流派话题的报道,引发众多秦腔界人士对流派说的关注,不少专家、票友、戏迷纷纷给本报打来电话,认为秦腔流派已到需要抢救性传承的时刻。昨天,记者还获悉,秦腔“刘(毓中)派传人”王宏义近日在全省“文华奖”秦腔电视大赛中表演的《烙碗计》,准确把握了刘派艺人的精髓,让几近失传的剧目重焕生机。
刘派艺术传承待后人
近日,全省“文华奖”秦腔电视大赛复赛正在紧张进行,西安易俗社优秀演员、“刘派传人”王宏义将秦腔大师刘毓中先生的唱腔做派展示得相当地道。“刘派的老生唱法极少有人能完整地继承,十几年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将刘毓中先生唱腔风采表达得如此到位的好苗子,他对传统秦腔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确实值得称道,值得后辈年轻演员学习。”原易俗社社长、著名剧作家冀福记对记者说。
刘毓中是秦腔“刘派”老生的创始人,主演的秦腔电影《三滴血》《火焰驹》红遍大江南北,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曾称其表演为一绝。可是,老先生1982年以82岁高龄去世,仅留下惠昆华、郭保华、王保易、王君秋、桑梓等弟子,如今他们也都年过七旬无法登台。十几年来,刘派的经典戏几乎断了根,在舞台上极为罕见。
王宏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刘派艺术的日渐消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时间太紧迫了,我都没有见过刘老先生,只能在他的亲传弟子身上学些东西。可如今,我的老师们也快走不动路了,我的后辈学生也只有零星几位票友和大学生戏迷,将刘老经典剧目系统传承下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为一直仰慕刘派艺术,王宏义不仅登门向刘老的弟子们学戏,还反复观看刘老留下的音像资料,如今刘老的十几出代表剧目如《烙碗计》《三滴血》《祭灵》《释放》等他几乎都能演。王宏义表示,其实无论在城市还是乡下,戏迷们最渴望看到老剧目,可许多经典传统剧目无人继承,这是秦腔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人走戏尽是秦腔的悲剧
秦腔流派的艺术创造力非常独特,其中蕴含的价值的确难以估量。冀福记觉得,一个艺术家倾尽一生心血创造的艺术风格经过多年磨合、千锤百炼,对人物表情、神态、内心的刻画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极富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后人不继承,导致人走戏尽,这是秦腔的悲剧。
在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秦腔演员眼中,京剧流派没有断代,可秦腔流派几乎已经断代了,“即便是咱们想做些秦腔音配像的基本抢救,却连个像样的配像演员都找不来。”秦腔流派没有形成氛围,演员们也都很茫然。再者,急功近利、吹捧压倒了遵循艺术本身的现象一直存在着。曾有位知名秦腔演员多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承他人与我何干?我就要唱我自己风格。”但是如此缺乏积淀与积累,表演剧目剧种散乱,没有统一的风格与特色,导致如今秦腔演员难以自成一派。
王宏义坦言:“如今,咱们在灯光、舞台、音响、扮相、化妆等外在方面肯定比几十年前条件好多了,但人物内在的表情、唱腔、刻画功力方面,和几十年前的老艺人实在比不得,还有很大差距呢,我学刘派也只是刻苦而已,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次,王宏义出演刘派经典剧目《烙碗计》亮相全省“文华奖”秦腔电视大赛复赛中,中断十几年的刘派剧目重现舞台,王宏义精湛的表演、对人物内心准确的把握,赢得大赛评委的高度评价,截至目前,得分位居榜首。不少戏迷更是非常激动:“原来秦腔须生的甩发、胡须、水袖这么完美。”著名编剧王小康觉得,这样的戏看起来有深度,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在继承传统秦腔的路子上走对了。冀福记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这就是秦腔流派传承的魅力。现在的戏迷审美意识提高了许多,再不是听段好唱腔、耍个绝技就能满足他们的时代,他们要看到声情并茂、人物内心表达细腻的东西。” 记者 职茵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