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底开幕以来,首届江苏艺术展演月已上演了10多台精品剧目,让南京观众领略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情。在观众为好戏连台叫好的同时,不少导演、演员也为南京观众的内行喝彩,“没想到南京观众这么懂戏,真是遇上知音了。”
观众棒,不仅体现在座无虚席的热情上,更表现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什么时候该喝彩叫好,哪里该起承转合,都一清二楚,打起拍子来更是有板有眼。演出现场,基本杜绝了手机铃声,更没有窸窸窣窣吃东西的声音。安安静静看戏,热热闹闹喝彩。这样的演出氛围,演员演得也起劲。《红岩》编剧、来自国家话剧院的刘深就感慨道,“这次的观众是我见过素质最高的。演出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一幕落下,掌声轰然响起,下一幕起时,掌声又戛然而止。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在高雅艺术推广、文化普及过程中,观众素质一直是困扰各地的大问题。前不久,林奕华导演的话剧《贾宝玉》在内地巡演期间,就因台下频现的闪光灯引发纠纷,甚至一度上演“全武行”。即便在南京,以往也出现过“台下过于喧闹,演出被演员叫停”等尴尬场景。但此次展演月期间,南京观众的素质却仿佛上了个大台阶。其实,并不是懂戏的观众一下子变多了,而是此次展演月坚持的“低票价”和“不赠票”原则,让真正想看戏的观众不用再被高昂的票价拒之门外了。
惠民演出,好戏不贵。此次来宁演出的30多台剧目,既有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节目,更有入选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时代经典。但90%以上的门票都在200元以下,5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比更达40%。票价低门槛,杜绝赠票潜规则,彻底打破了以往演出市场“有票的不想看、想看的买不起”的陋习。走进剧场的,都是真正懂戏、想看戏的观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观众表现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培养观众,需要多方协力。艺术展演月的尝试,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