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午夜凶铃》资料图
恐怖文化:现代人的精神蹦极
恐怖文化作为一种次文化,在现代社会紧张沉重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非凡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并开始向多种领域渗透。如今,从好莱坞层出不穷的惊悚片、网络中泛滥的鬼故事、电脑游戏,到游乐场、先锋行为艺术、平面广告设计、玩具、服装甚至日常生活用品,到处可以看到怪诞诡异的恐怖元素。
恐怖文学:金子与沙子的较量
恐怖文学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鬼故事以它特有的发展轨迹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功能,其流传之广、数量之多,在整个民间故事大系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到明清文人笔记,都记载了大量鬼故事素材,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集大成于一身,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中国素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圣训,使得中国的恐怖文学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而且多表现为支离破碎,没有系统性。
在西方,历来就有讲述恐怖故事的传统。万圣节的夜晚,家长们都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恐怖故事,从中世纪黑暗的城堡、骑着扫帚到处飞翔的女巫、独眼怪人到吸血鬼德古拉伯爵。世界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大师都创作过哥特式恐怖小说,比如莫泊桑、狄更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福斯特、马克?吐温、霍桑、福克纳等人,可谓蔚为大观。
当代西方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比如被誉为恐怖小说之王的斯蒂芬·金、本·利特、约翰·格里森姆、詹姆斯·赫里特等,在日本,铃木光司、伊藤润二等作家、漫画家后来居上,成为东方式恐怖的代言人。
我国近年来也有不少作家开始尝试写作恐怖小说。除了丁天那本《脸》,在大众中最早有较广影响力的可能还是有声读物《张震讲故事》和张宝瑞的《一双绣花鞋》。从2002年开始,图书出版界就偷偷瞄上了恐怖小说这块还在做坯子的大蛋糕,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如周德东、李西闽、余以键、蔡骏等恐怖小说作家,他们为探索中国本土恐怖文学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阶段恐怖文学一个最大的推动者,恐怕还是互联网。恐怖文学在互联网上所受的注目令人刮目相看,恐怖故事的点击率一直是居高不下的。写作恐怖小说的网络写手也越来越多,每天,网络都在制造出大量的恐怖故事。可以说,网络直接催生了近段时间的恐怖小说热。
网络恐怖文学自身也存在着良莠混杂的现象。一方面,产生了大量毫无意义、胡编乱造,纯粹宣扬封建迷信或以吓人取乐的“鬼故事”垃圾;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很多极为优秀的恐怖文学精品。一些知名网络恐怖小说作家近来都在有意识地思考“恐怖小说该如何写”这个问题,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标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