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文化专题>>我们的节日——春节>>春节民俗大荟萃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 吃七宝羹祈福

2014年01月16日15:41    来源:中国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 吃七宝羹祈福

  正月初七“人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

  9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隋代卢思道诗《人日思归》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题中所谓“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生节”及“七元”“人气”等。

  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兴于汉代。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一时期,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

  民俗专家进一步介绍说,古人在人日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人们习惯在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王来华表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所以人日也渐渐被人忘却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人日”主要习俗: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相关文章】

  正月初七习俗:栓小人儿,吃面条摊煎饼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期间,每一位民间神都有单独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受到敬奉的时刻,比如财神、火神、仓神、甚至石头神、蚂蚁神都在正月里过生日,而这些神灵的生日,又都是人们聚集吃喝玩乐的理由。民间就有这样的歌谣说,正月里节令多,活活喜煞懒老婆,不压碾,不推磨,抱着孩子“胡雀雀”(满街瞎窜说闲话)。

  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神话:女娲开天辟地,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七样羮习俗。

  在胶东的年俗里,正月里不光要给神灵过生日,从年初一到初十,还是各种动植物的节日呢,俗话说叫“主”日。老妈是这样说的——1鸡、2鹅、3猪,狗4、猫5、羊6,7人、8谷、9果、10菜。

  “主”着什么的这一天,要看天气的状况,如果天气好的话,那么今年什么就丰收。在这天里,还要善待这些动植物,或给它们好吃的,或摆供祭祀。

  正月初七,是“主”小人儿(小孩子)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面条,谓之——栓小人儿。

  在这天里,对于小孩子来说,吃面条就有了重要的意义:既是长长远远的象征,又有健康长寿的祈福。汤水里,尽是父母们浓浓的心意和深深的亲情。这天,孩子们也是最肆无忌惮的一天,不管怎么闹腾,大人们都不会打骂,因为这天是小人儿们的“主”日啊。

  我们小时侯,一般到初五的时候,大人们就已经上班了。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妈妈在初七的时候,一定会给我们做面条吃。初七的面条,都是吃“过水面”——把煮熟的面条放在凉开水里“过”一下,然后再浇上放了很多肉的“卤”。面条煮一大锅,菜卤做一大盆,孩子们每人一个大碗,唏溜呼噜,一会儿工夫,就个个小肚子圆圆,打着饱嗝到处野疯去了。

  “栓小人儿喽~~~”飘荡在胡同里是孩子们的叫声,是大人们的笑声,是天地间荡漾的春风。

  说到吃面条,记忆中,我们家只有两种吃法——“一锅潦”和“过水面”。

  “一锅潦”就是用葱花爆锅后,放上菜,放上水,烧开后直接把面条放进去煮,煮好后,连汤带面一起盛到碗里,开吃。有的时候就不用爆锅,直接把剩菜放锅里,加水,煮面。因为比较简单节俭,“一锅潦”是我们家最家常的做法和吃法。

  “过水面”也叫“打卤面”,是老烟台街最常见的吃面的方法。卤子的种类很多,有大卤、温卤、炸酱、麻汁、肉丝、乌丝、虾仁、三鲜、海米、清汤、烩勺……口味也各有千秋。

  在老烟台,吃"一锅潦"叫"哈面汤",吃"过水面"才叫"吃面条".因为"一锅潦"是家常便饭,是上不了正式饭局的.一般人家通常是年节日或有客人来的时候,才能吃面条.

  当年我最爱吃的是炸酱面。小时候贪咸,常常用酱油泡稀饭喝。想想啊,油热了,爆上葱花,放上大块的花肉丁,再把面酱放在里面炒,那个味道啊,真让人哈喇子满地流呢!过水的面条里拌上炸酱,一根是一根,又咸又鲜又香,那个滋味啊,真是幸福享不了呢!

  小时侯,家里并不富裕,能吃上全肉丁的炸酱面的机会并不多,通常都是以菜为主,放少少的肉丁调味。菜呢,一般是黄瓜啊,茄子啊,白菜啊,萝卜啊……切成和肉丁般大,在油和面酱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肉的味道。知道吗,这些菜里,最可以以假乱真冒充肉丁的就是茄子。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人都是吃方便面或挂面,手擀面似乎成了奢侈。在我们小时候,没有方便面,挂面就是奢侈品。要吃面条?和面,自己擀。

  吃面条,和面很重要。讲究的人家,冬天用热水和,春秋用温水和,夏天用盐水和。过水面呢,面要硬些,最好放些硷。“一锅潦”的就没有什么太严格的要求,用妈妈的话说——能挺住摊就行。面要揉的均匀,擀起来才不至于出现掉牙漏口的现象。

  切面条可是技术活,切面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手的姿势。右手持刀,要稳,切的时候刀要前翘后拉,连贯细致;左手压面,要轻,手成弓形,指尖一定要缩在指节的后面,随刀运动的节奏向后移动。其次,要看切出来的面相——铺着看象波浪,抖起来看象瀑布。妈妈说,闺女家切面条不能斜斜也不能坡坡,一定要切的直苗,否则,长大到了婆婆家就会怕婆婆。

  这个初七,阳光灿烂。妈妈一天都在唠叨:好啊,好啊,今年收小人儿啊~~~~妈妈说的这个“收”,是丰收的收,是指今年孩子们精神旺盛身体健康的意思。

  正月初七,吃面条,栓小人儿。 正月初七,你吃面条了吗?(闲妞妞)

(责编:陈苑、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