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当属春节了。而春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吃的晚饭,叫年夜饭。
年夜饭非常重要,许多地方把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重要的一次家庭宴会。在欢快的鞭炮声中,在观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晚会》的欢声笑语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酒佳肴,共同辞旧迎新,是世间最温暖也最为幸福的时刻。特别是老人,家人的团聚令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看着健康的儿女,望着活泼可爱的子孙,老人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舒展、温馨。
可以说,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可口,最香甜,有时也是最昂贵的佳肴。30多年前,人们盼着过年,某种角度上,是盼着这顿“大餐”。特别是孩子,进了“腊月”门,扳着指头数着过。记得小时候,大院里的邻居大都生活拮据,平时吃肉吃鱼的机会本来就少,更不要说那些有名堂的炒菜,有花样的面食了。小伙伴们凑在一起说到吃好东西,都盼着过年,尤其是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是一年中最多的,荤的素的,凉的热的都有。一般最少8个菜,多的十几个。只有那时大人放开让孩子们吃。
实际上那个年代的年夜饭吃的所谓好东西,在今天的饭桌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天天都可以吃得到。可当时不行。因为物质匮乏,大都凭票供应。即便手头有点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猪肉、鱼、花生油、松花蛋、啤酒、糖、茶等等都按照人口或家庭统一配给,凭票供应。国庆节、元旦、春节有时会增加供应项目和数量,比如每人多供应半斤猪肉,每户可以买两斤糖果,几盒大前门香烟等。许多人家临近过年那段时间都会“节食”,“减荤”。十几天菜里不见肉星,白面也尽量少吃,留着蒸馒头。猪肉票攒着不用,过年前夕一次性购买出来。这样除了留下包饺子用的,还可以炒菜,做米粉肉,甚至炖红烧肉。如此“缩减”后的肠胃,一旦放开,随之而来的是肠胃疾病猛增。每年年三十,医院格外忙。患者没别的,大都是撑出来的毛病。说到底还是“穷”字惹的祸。
年夜饭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晚上是合家团圆的良辰吉日。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见一见朝思暮想的亲人。春运是世界上最庞大也最为壮观的回家大“迁徙”,而那些归心似箭、不辞劳苦、长途跋涉的“迁徙大军”,都期望在年夜饭之前赶到。年夜饭成了召唤人们回家的信号、灯塔,远远超出了一顿饭的意义。在一些人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饭桌前有一个位子,一副碗筷,但不见人影。这是表示这家的亲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赶到,或者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家人忘不了他。摆上桌椅碗筷,权当亲人也在其中。所以年夜饭许多菜名,也是因此而生。“团团圆圆”“阖家幸福”“好运当头”等等,都蕴含着祈盼家人平安幸福的心愿。
许多人家的年夜饭很讲究,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有说头。即便是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也各显神通,费尽苦心,千方百计搞到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以图个吉利。当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南北也差异很大。比如南方人喜欢吃米团子、水磨年糕、汤圆,还有的吃生蒜和皮蛋。其中年糕寓意最明显:“年年(黏黏)高(糕)”,吉祥如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而北方人传统食品以面食为主,饺子是最普遍的过年食物,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习惯。有的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的说正式被列为过年必食之物是源于汉朝,还有的说是唐朝。许多地方,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所以好多人家,会提前到银行换一点崭新的硬币,或者把旧硬币用开水消消毒,随馅包进饺子里去,谁先“吃”着了,“吃”得多,就预示着有福气,能多挣钱。这对孩子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年三十晚上,再困再累也不合眼,就等着吃饺子,吃出钱币,心里高兴。再就是鱼,这也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而且不可以吃光,要剩下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年夜饭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执着”,越来越“钟爱”,当然也更“理性”了。外出打工的,在外工作的,以及各种原因与家人暂时分离的亲人,不管是发了大财的,还是落魄走了背运的,临近年终都在朝着家的方向奔,都期盼着能赶上这顿意味非同的聚餐。不过,很少有人再去为年夜饭劳神费心了。因为人们不在乎吃什么、喝什么了,更不会像以前那样期盼着年夜饭才得以享受的口福。年夜饭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食欲诱惑。人们更在乎、更眷恋的是那份亲人之间的情感,以及年夜饭所带来的家的温馨。这些,才是最丰盛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