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中国农村春节集市里的“变”与“不变”

2014年02月05日08:4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农村春节集市里的“变”与“不变”

原标题:中国农村春节集市里的“变”与“不变”

在腊月里“猫冬”的中国东北农民眼里,赶集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他们带着一年辛苦得来的收入早早赶往定期召开的集市,选购必备的年货用来迎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约定俗成的日期、临时开辟的场地、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货品……这些都是集市的“标准配置”。随着中国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赶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鲍家大集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开市,辐射周边近百公里,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已延续近200多年,经贸繁荣,远近闻名。

集市在镇里主要街道上蔓延近一公里。在东北地区动辄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或买或卖的人们穿着厚实,吆喝声、讨价声、嬉笑声汇集,颇为有趣。

“冻货”是集市上最受欢迎的吃食。摊主王慧今年8月份从河北保定买回4万公斤鲜柿子,租了一块场地冻成深受人们喜爱的“冻柿子”。

除了冻柿子,冻梨也很受欢迎。摊主王明今年已经卖了近2万公斤,“纯正辽宁绥中白梨冻出来的,特别甜!”

“现在冻水果销量降了很多。”王慧说,“以前都是成箱卖,现在冬天鲜水果多了,农民也能买得起,我的生意就不好做了。”

除了食品,在中国农村集市上服装鞋帽的摊位也很多,但销量和以往相比差很多。

鲍家村民刘树香的“卖鞋生涯”长达30多年,她的感受是一年比一年差,“农民现在讲究美了,买鞋都上城里,看不上我的便宜货啦。”

在离长春市不远的兴隆山镇,大集也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选购,这里的“笨货”远近闻名。

东北地区方言中,食品前面的“笨”字代表着农家饲养、有机无添加,这类食品售价稍高,但更受青睐。

村民卞青云拎着自家养的红宝鸡在集市上售卖,“笨鸡都是自己找食物吃,不喂饲料也没有激素。”不少城里人专程驱车赶到集市,就是为了买笨鸡。

赶集的市民越来越多,农民越来越少。“以前啥也吃不上,赶个集多买点货。现在住楼房了,楼下就是超市,方便!”年近60的村民韩有国说,“今天来看看就是图个过年的热闹。”

集市外的空地上,一排小轿车停放整齐,以五六万元的中国国产车居多。“有车还是方便。”农民李有国说,“年货往后备箱一放就拉走了。”

在不少赶集的农民看来,现在的大集远没以前火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学家曹保明认为,如今集市的文化氛围要远远高于商贸氛围。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商贸需求很容易得到有效满足。”曹保明说,“过年赶集仍然是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但已经很少有人指着赶集来备齐所有年货了。”(记者 段续 刘硕 高楠)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