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论:"家风"存在前提在于家庭文化的传承

周南焱

2014年02月13日10:19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家风"存在前提在于家庭文化的传承

  近来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节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今天到北京一些胡同里的老四合院,仍然能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门联。

  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文章,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近代最有名的当属曾国藩,一生堪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真实写照,其家风更是备受世人称道。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都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曾国藩还留有著名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家风能够存在的前提,在于家庭文化的传承。父辈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能够指导子女为人处世。当今中国,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家庭成员四处分布,是造成家风日益稀薄的客观原因。如农村年轻人普遍出去打工,见识早超过老家种地的父母,而父母的人生经验也无法帮助他们应对城市生活的种种问题。在此情况下,子女无形中会漠视父辈的信条,家风也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增进家庭亲情,有益于社会和人生,家风正则国风正。古人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那一套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也并非毫无价值,仍然可以挖掘出积极的意义。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