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昊
热播剧《小儿难养》的作者宗昊出版新作《电视台实习生》
随着《小儿难养》的热播,原小说作者宗昊最新长篇人气爆棚。日前,宗昊的新著、长篇小说《电视台实习生》由东方出版社推出。
记者获悉,宗昊毕业时曾进入央视跟随《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实习,这段实习经历不仅为她进入电视行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为她日后创作小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作本书旨在传递职场正能量,是写给即将步入实习岗位的年轻人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何晴毕业前夕凭借父亲的关系来到某电视台收视率最好的栏目《心灵有约》实习。实习期间,她凭借才干和努力很快成长为独立编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单纯、正直的何晴受到了“唯收视率”的困扰,继而被卷进了复杂的人事纷争中。最终,她选择了坚守做人的底线,放弃了进入电视台的机会,到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值得职场“新鲜人”细细品读
《电视台实习生》的主人公何晴刚进电视台第一天,就连续遭遇下马威。先是来接她的人极其冷淡,接着,正在严厉训斥职员的制片人云飞扬又如法官一般严肃还带蔑视地审问了她一番,又让她跟刚被训过的职员学习,如果一周内学不会做独立编导,就得走人……
何晴一时很难适应,但个性要强的她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于是就得知或亲历了很多内幕:制片人云飞扬的前男友也是电视台的同事,为工作连续熬夜猝死在台里,这导致云飞扬极度内疚,性情也开始变得刻情寡恩……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表示,“职场的硝烟一点也不亚于战场。职场上的明争暗斗无处不在、步步惊心。宗昊的《电视台实习生》是一部很值得在职场中打拼,或正准备投入职场的‘新鲜人’细细品读的一部小说。作者就是电视台中人,写职场的万千气象,涉笔成趣,非过来人不能道也。”
对话宗昊:
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都需要选择和坚守
广州日报:您是什么时候想要创作这部作品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宗昊:在电视媒体中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开始有了“七年之痒”的感觉。这个职业到底有什么意义?工作是饭碗还是兴趣?这些问题都会在某些时刻一股脑地抛出来。
电视台的工作掌握着话语权,通过一个公众平台发声,让观众爱看、爱听,然后对我们说的话产生信任。从这个逻辑上去推演,我们这些媒体人应该更高尚、更客观、更真诚……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在工作的兴奋劲儿悄悄退去之后,我会常常进入一种反思的状态。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思考这份工作对于社会的前进是否还有作用。这本书就在思考中慢慢成形。选择、坚持、证明自己,是每一个职场新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这本书一定要总结一个亮点的话,我想,它大概是第一本以“实习生”的视角审视职场、审视媒体的小说吧。
广州日报: 这本书和其他的职场小说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杜拉拉升职记》。
宗昊:“杜拉拉”更像是教你如何在职场中生存的“教科书”,尤其是在外企中该如何生存、升职。不是所有人都能以杜拉拉为范本,按照书中所写的步骤,一步步走上成功。
但是“实习生”所表达的困惑和纠结,我相信是所有刚刚迈入职场的人都会有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选择了一份工作,我们都要在它面前证明自己。个中滋味,尽在不言中。
希望把写作
当做终生的兴趣坚持下去
广州日报: 您以往创作的小说主要以家庭情感为主,这次转变以往的题材和风格,是否会流失一部分读者?
宗昊:看《水浒传》的人就不看《红楼梦》么?我觉得读者最想看的是好故事,而且最好是和当下社会结合紧密、有时代特点、能与人产生共鸣的故事。每个读者都有多元的阅读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的愿望是把写作当做终生的兴趣坚持下去,写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我在电视台的工作是生产内容,我写小说也是生产内容。大家喜欢看《中国好声音》,也不妨碍爱看《爸爸去哪儿》。
广州日报: 您的创作初衷是希望向读者传递怎样的理念和思想?
宗昊: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都需要选择和坚守。选择是门学问,坚守靠的是勇气。
噱头节目最终失控
4年前,当罗玉凤走进某卫视演播室的时候,一片哗然,成为当年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后来,有人爆料,说凤姐的种种极端而自恋的言论只不过为了炒作搏上位罢了。再后来,又有消息传出,说是某些综艺节目,那些或感人肺腑或催人泪下或惹人鄙夷的情感讲述,不过是请了演员来扮演的剧目。
书评人“Sofia ”指出,这种欺骗观众的无视职业道德的行为,在宗昊的《电视台实习生》中被演绎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办公室政治。隐忍多年的主编意图上位做制片人,于是设计了一场“导向错误”、播出虚假情感故事来蒙骗观众的陷阱,网住了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制片人。在书中,那些坚持自己底线的人,有的被打入冷宫,很难在电视台继续发展下去;有的甚至连临时工的职位都保不住。而那些抱着“求助”之心前来的观众,当他们不能满足节目组收视率的需要时,也会被节目组毫不犹豫地pass掉,取而代之的是噱头和能够引发话题的虚假剧情。失控的节目、失控的人心,这一切都不是何晴想进电视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