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记者张沫摄
近日,曾出版过《动什么别动感情》《穿“动物园”的女编辑》等作品的北京女作家赵赵在京发布新书《丫头儿》。因为早些年在专栏中“嬉笑怒骂”,赵赵被贴上“女版王朔”的标签。
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赵赵极力想撕下标签:“我谈不上是女版王朔,王朔在我心里形象很高大。”她称自己也不是别人所说的“京味作家”,“我只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创作,刻意展现北京风土人情的才算是京味。”
>>新书缘起
想写一部不服务别人的小说
《丫头儿》是赵赵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的两部最新小说《王招君》、《丫头儿》。赵赵表示,以往自己出书是剧本先行,写《动什么别动感情》《穿“动物园”的女编辑》等作品要先满足投资方要求,而新作的两个故事才算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谈及写小说和写剧本的不同,赵赵称作家可以自我表达,但编剧得服务别人,“不管是写剧本还是写小说,如果是工作的话,会有一点疲劳。但是写小说的疲劳里有喜悦,而不像写剧本,怎么疲劳都是为了跑到终点,小说的终点感不是
特别明显。写剧本像是一个长跑测试,写小说像是为了健康而健身,出点汗也感觉很爽。”
赵赵感慨:“有人说四十岁之前是生活,四十岁以后是回忆生活。但人到了一定年纪,应该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然会遗憾。”
>>小说内容
“王招君”有原型 “丫头儿”是儿时记忆
新作《王招君》讲述了外企女白领以“嫁人”之名“嫁祸”的故事。王招在公司里是没个性、常受挤兑的角色,却被女同事妒称“王招君”。35岁的王招离婚了,不幸的是离婚后发现自己怀孕,而前夫拒不认账,她只能寄望于短期内找个“冤大头”。
赵赵告诉记者,“王招君”在生活中有原型,是赵赵身边的人物。身边的这位性格有点阿Q、逆来顺受的王招君让赵赵“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从小到大,只是觉得吃亏是福,性格里有很多妥协。我后来发觉,每个人性格里都有对世界妥协的一面,但她的经历还是让人同情。”赵赵称书中的王招君故事经过了润色和改编。被问写完这本书后,现实中的王招君如何看时,赵赵大笑:“没敢给她看。”
《丫头儿》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一个三四岁女孩的最初记忆打量和映照成人世界。作为北京作家,《丫头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否是赵赵的儿时记忆。
谈及此赵赵说:“小时候记忆欺骗性很大,长大后我无法确认所谓的小时候记忆哪些是自己经历的,哪些是大人讲述的。我想这是因为成长过程太漫长了,大人的复述会让我有画面感,然后也成为记忆的部分。”虽然赵赵称关于儿时的记忆“半真半假”,那些东西还是影响了她,“像小时候学的一首歌,长大了还记得歌词。”
>>写作习惯
我不喜欢太多废话
新作中赵赵最爱的是《丫头儿》,她认为这代表自己内心想走的方向,“这些年我在看书同时,在思考自己是否要改写法,别写得那么热闹,写稳一点的。”
赵赵的丈夫、导演唐大年称赵赵把《丫头儿》写得用力过猛,“他觉得《王招君》像我以前写法,看到《丫头儿》时愣了。”《王招君》赵赵一气呵成,写《丫头儿》却写了很久,一直在改,“我希望文字不拖泥带水,我不喜欢太多废话。”
赵赵这位北京“丫头儿”言谈中也谈到胡同文化的消逝,但她强调自己写《丫头儿》并不是在怀念过去,“我之所以通过一个北京小孩视角去展现,就是不想评判什么,也不是传递什么感情,我只是罗列。”这部作品她也有遗憾,本想写成一个长篇,却最后“收”了笔,她称写长篇还是有些吃力,不知在哪儿使劲。
最大的爱好是观察人
赵赵称自己并不是“多产”的快手作家,属于特别懒的那种,每天睡到中午起来,有时甚至1个月不写作。
因为早些年在专栏中“嬉笑怒骂”,赵赵被贴上“女版王朔”的标签,可她自己却否认这点:“我谈不上是女版王朔,王朔在我心里形象很高大。这只是出版商为了抓眼球给贴的。”她称自己也不是别人所说的“京味作家”,“我只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创作,刻意展现北京风土人情的才算是京味。”
赵赵最爱的作品是《红楼梦》,她喜欢其中描摹的形象各异的人。赵赵更笑说:“我喜欢偷偷观察一切,丈夫说我的最大爱好就是爱观察人。”
>>影视改编
电视剧发展成了审丑阶段
赵赵曾任多部影视剧编剧,谈及此前宋丹丹和宋方金的争执,她称这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恶性循环,谁有话语权大家就听谁的,“中国目前的影视圈就是这样,戏在中国卖的是演员,演员的名声大,大家都围着转。说来说去也变成一个全民审美问题,我们电视剧发展成一个审丑、审雷的阶段,追求话题而不是艺术性,所以演员对于剧本有了更多参与。”
赵赵此前也曾遇到有演员想改剧本的情况,《穿“动物园”的女编辑》搬上荧屏后叫《时尚女编辑》,由殷桃、赵子琪等出演。赵赵透露一开始投资方找了当时很红的一位女星,但因为女主角要改动剧本,于是投资方就找别人了,“她要求的改动太大了,感情主线必须围绕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