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诗作中出现“笑脸”符号。
对于表情符号:),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网络和手机讯息中,它极为常见。但近日有人发现,这个符号可能并非“新兴人类”的首创——它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
据香港《东方日报》4月18日报道,最近有文学评论家阅读17世纪英国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诗作时,发现其中有作品用:)表达“笑”的意思。但该说法随即受到质疑,有人认为那可能只是印刷错误。
据报道,文学评论家斯塔尔(Levi Stahl)近日翻阅赫里克写于1648年的诗作《给命运》(To Fortune)时,发现诗中第二行的文字“(smiling yet:)”在反括号前使用了冒号。起初斯塔尔以为只是印刷错误,但他在翻查印刷于其他版本的同一首诗后,证实这并非单一错误。
然而,有人对此却并不认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法尔曼(Scott Fahlman)表示,自己才是发明这些侧看表情符号的人,他表示,:)、:(、:D这一批表情符号,都是由80年代计算机普及后才开始被使用的。(实习编辑:何越 审核:谭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