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最炫文言风”受年轻人追捧:呼唤重视母语传统

2014年04月21日10: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最炫文言风”:呼唤重视母语传统

“我如风,任去留,休将鸿鹄比伏囚……”一名网友日前将大热的美国电影《冰雪奇缘》主题曲翻译为文言文,引来众多转发。诸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改编成“吾与友皆愕然” 、用“甚累,不复爱也”替代“累了,不会再爱了”的文言翻译,相比于此前流行的“凡客体” 、 “淘宝体” 、“咆哮体” ,意味隽永,雅意盎然,“文言风”一时大受年轻人追捧,从改编网络热词、翻译英语金曲到自创诗词赋文,玩得不亦说乎。

近年来,网络流行的各种“体” ,虽颇见性情,或小清新、小温情,但也不乏粗鄙简陋的游戏行为。而从歌曲流行民族风到此次“文言风”大行其道,几乎可看作是人们在表达对缺乏人文涵养的语言方式的不满,从而选择了有君子之风的语言。凡语言,无不为思想之载体。现在当然还不宜过高地评价这些带有自娱色彩的语言追求,但包括电视等媒体平台普及《论语》 、学界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讨论、央视关于“家风”的专题采访等等,都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铺写了序章。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文言风”尚存幼稚戏谑甚至恶搞的成分,它的流行却有现实的基础,也有可能成为汉语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动力。

自五四倡导白话文以来,文言文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时势使然。在现当代作家或诗人的运用下,白话文不仅于信雅达再无障碍,也展现出样式丰富、姿容昳丽的面貌。然而,语言文化的传承逻辑自成因果,在革除弊端之余,人们依然对这一独具汉语魅力的语言方式葆有别样的情感。文言文与数千年传统文化直接勾连,且简练隽永,意味含蓄,读之别有风味。它与白话文虽有差别,却并非势同水火,而是汉语母体里一脉相承的两种形式,完全可以融合。

用历史的眼光看,胡适、陈独秀诸将对白话文的倡导有其策略的选择性,或者说,其时文言文多少有点充当了反封建的替罪羊之嫌;后来学界对此进行的反思,也说明文言文的功绩和功能不能简单抹杀。一个世纪堪堪过去,那时肇始于知识精英阶层的文白之争,如今在网络的草根民众间再次发酵,骂的人斥之为“装腔作势的甄嬛体” ,挺的人纷纷“为母语点赞” 。这一股风潮,与其说是语言激辩,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展开讨论的很好契机。诚如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教授樊星所说的,虽然部分网友的目的在于游戏和娱乐,但这股“最炫文言风”也展示了文言文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承载思想的同时,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胡适在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曾举发电报为例,把“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文言电文简略为“干不了,谢谢” 。从字数看确实简单明了,但表达却似乎少了一点谦谦君子的熨帖妥善,显得略为生硬。此处不是说如此电文不好,而是说在语言文字中体会字里行间的礼仪习俗等蕴藉着民族精神特质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倘若把理性内容当做语言的GDP,表达也还应该有和谐发展的要求,要上下照应,不能唯GDP。

文言文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通常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娴熟运用文言文是需要有相关知识基础的。文言和白话各有优势,苛求或专门倡导使用文言文大可不必。像贾平凹等一批当代作家,在融合文言与白话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努力,体现了作家对母语精神脉络的虔诚和对传统文化的持守,精神实为可贵。阅读他们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注重那种文白夹杂的语言形式感,而是在行文中强调一种语言脉络的流贯统一。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说: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无论“文言风”会带给我们何种启发,它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应肯定的;我们更应重视的,则是那于静水中深流的母语传统和民族特质。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