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来到博物馆,我们总能发现有这么一群人,正直、热情、无私、奉献。他们让博物馆走近大众,他们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他们生动地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借此时机,人民网文化频道走访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聆听志愿者的故事。
据悉,志愿者的选拔和考核极其严格。报名者通过面试,要参加30个小时的基础培训。培训包括业务知识、服务礼仪、讲解技巧等等。培训后分入各展厅参加一个专题的试讲及考核。最后合格者才能成为志愿者。近千名报名者经过重重筛选,剩下的不过寥寥几十人。而最终按时上岗,坚持到最后的人少而又少。但就是这份执着与坚持,令我们动容。
国博志愿者王世梅绘声绘色地解说文物(人民网记者 许心怡 摄)
在国家博物馆四层展厅中央,一名黑色西装、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被一群观众围绕着,只见她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述说着文物背后的故事,周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静静地聆听着,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她,就是已经65岁,在国博当了12年志愿者的王世梅女士。
78岁老母亲给我报名:共产党员要啥报酬?
初见王世梅女士,只见她头戴银边眼镜,目光温和而慈爱,一头银丝整齐地别在脑后,脸上总挂着亲切的微笑。“我在2002年成为国博志愿者,是第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员。”王世梅注视着前方,思绪似飘向了远方,一个个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20岁入的党,之前的工作与现在的联系不大。让我真正与国博结缘的人是我的母亲。”讲起妈妈,王世梅的笑容愈加柔和。
“我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平常最喜欢看书看报。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国家博物馆招收义务讲解员,就直接打电话给我报上名了。等我回家后,她对我说:‘世梅,国博招收义务讲解员,我给你报名了,你一定得去,这多好啊!我岁数大了,要是我再小几岁,我自己都去了,又长知识又快乐!’”
“我问妈妈:您知道什么是义务讲解员吗?她说:‘不就是不要报酬嘛!你共产党员还要什么报酬啊?’我受到妈妈的启迪,就来了。每次大展,妈妈都会事前仔细翻看我所有的解说材料,展览当天还会亲自来听我解说。”那一年,王世梅53岁,还没有退休,正在一家企业做团务党务工作。
“2010年,年迈的母亲无疾而终,我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说至此处,王世梅潸然泪下。“那段日子真的很难受,但是志愿者这个集体给了我温暖与勇气,他们的无私、奉献、善良、向上,让我走出了悲伤。”
自付车费、自备干粮 当好志愿者不容易
“在国博扩建前,我们每次义务讲解,都是自付车费、自备干粮,虽然辛苦,但我们乐此不疲。只因心中单纯的喜欢。”提起最初的艰辛,王世梅说的很淡然。
“我爱着这里的每一件文物。从文物中,我能看到它背后的文化,看到它背后的人。深入到文物里面,你会觉得太深奥了,中国的文化历史脉络能够从中真正的体现出来。”
“国博每两个星期都会培训一次,淘汰率非常高,考过的人为数不多。考核除了笔试还有在展厅的实战考试,每一个展都有专职工作人员、专家教授现场来听,打分。每一次展览我都认真的对待,把材料深深地记在脑海中,慢慢体会,在讲解中融入自己的感悟。2003年、2004年,我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因讲解结缘 和古陶瓷专家成为好友
谈起展览中遇到的趣事,王世梅说:“记得在古埃及文物展的时候,来了一名神秘的女听众,她像一般的观众一样静静地听着,认真地看着。事后,她对我说:‘我去过埃及,参观过当地的文物展,可惜都没有解说,这里有解说真是太好了!你讲的很明白!’几天后,她托人给我捎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几枚古埃及钱币。我这才知道原来这名女听众居然是古陶瓷专家陈华沙。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经常探讨有关文物的知识。”
“在一次摄影作品展上,一名志愿者朋友,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我:‘王老师,你快来看,你出现在一幅摄影作品中啦!’我和他过去一看,还真是,我在‘瓷之韵’展览解说的照片被观众当作得意作品,入选摄影展,还被挂在了墙上。真是太有趣了。”
文物带给人的是心灵的净化 再谈钱就不合适了
王世梅说:“学习是终生的,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对我们帮助挺大。当志愿者期间,收获最多的是我们自己,心灵得到了净化。”
在一次对大盂鼎讲解的时候,有一个观众问王世梅“它值多少钱?”王世梅回答说:“它怎么可以谈价钱呢?大盂鼎与大克鼎和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内三宝’。它是无价的。它是潘达于先生捐给国家的。在一次展览中,潘老先生深情地望着着它,绕着走了两圈,喃喃地说道:‘我终于给你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您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潘老先生的故事让我们得到了启迪。再谈钱就不大合适了。”观众点头称是。
“十年志愿者,当我们付出爱的时候,收获的是幸福与快乐。”王世梅在志愿者光荣榜照片墙上如此留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王世梅感悟道,“忘记利益,忘记名誉,忘记自己,这是志愿者心灵追求的一种境界。”
王世梅与大盂鼎(人民网记者 许心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