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黄维)“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将文化纳入城市的顶层设计,增强各级城市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要让农村有城市的软硬设施,让城市有农村的文化、生态气息,从而逐渐模糊城市与农村的边界。”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主编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修订版日前正式首发。
“习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核心是什么?”范周院长指出,传统的城镇化中,由于过于注重城市建筑和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的渗透作用并没有重视,忽略了当地文化脉系的传承,尤其是缺乏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使得国内的城市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面孔,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失去了城镇化后本地原有的乡愁与传承。“文化,需要深深地扎根到城市建设中去。”
2013年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旨在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课题便是研究中心成立后承接国家社科基金和文化部委托进行专项研究的一项成果。
《报告》从十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创意城市等发展中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并且从新型城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逻辑,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新空间、新治理、新指标等不同的维度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的实现路径。
据悉,课题组对全国富有区域特色或资源禀赋突出的地区进行了田野调研,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以体现区域差异性和提倡形态多样性的原则,梳理和提炼了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类型、特征和路径,从而做到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而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适合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产业和空间组织方式。
课题组对大量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少数民族文化群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实证调研之外,还系统考察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城镇化的实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