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好的童年早已逝去,天真的笑容被尘封在发黄的照片之中,记录着懵懂幼稚的曾经。零星的记忆,偶尔想起,那时的故事,依然清晰。历史不断前进,不变的是一颗怀念之心,那一份向往童真童趣之情始终不渝。相册中的童年照是谁?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不一般的童年……
童年的陈薪伊
陈薪伊导演从事舞台剧创作63年,迄今已有舞台剧作品近100部,代表作有歌剧《图兰朵》、话剧《雷雨》等。谈到童年的记忆,陈薪伊表示自己的童年是动荡的童年,曾经历三次大难不死,13岁离家出走后走上了演艺之路,一做就是60年。
从小胆子大经历三次大难不死
陈薪伊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是安徽桐城,父亲是国民政府要员,1938年,全家随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据陈薪伊回忆,在重庆时她因为喜欢玩,胆子特别大, 曾经历三次大难不死.
“第一次是我很小的时候,当时岁数很小,只有朦胧的记忆,我掉落到朝天门码头里,最后是被人用竹竿捞起。”
第二次更加危险,年幼的陈薪伊差点被电死,“那个时期,国民政府会时不时放送一些电影,我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电车觉得很新鲜,就与同岁的小舅舅在工地中模仿电车的样子,结果不小心手触到了电线,一下就被打晕,再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睡在一张光板床上,已经昏迷了数日,吃饭喝水都得用木碗才行。”
第三次大难不死发生在重庆新村一座跳伞塔上,“我当时爬上高塔玩耍,结果不小心从塔上跌落,落在了附近的一个屋棚上后滚到了沙滩上。” 陈薪伊告诉记者。
三次大难不死的陈薪伊对自己的童年总结的很特别: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胆大对女孩子又特别可贵.
生活时局动荡 从小励志当演员
陈薪伊的童年深受时局动荡的影响。抗战时期,陈薪伊随父亲来到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全家又随国民政府迁都到南京,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丢下她去了台湾。11岁时,陈薪伊决定离家出走,到西安去找养母。13岁时,她再次出走,这次,她考上了西安戏曲研究院,从此开始了63年的舞台剧生涯。
陈薪伊后来才知道,她的母亲并非是其生母.养母毕业于河南第一座女子大学,儿时经常给她读《红楼梦》和《洪波曲》(作者: 郭沫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喜欢文学艺术,但日后走上演艺之路,她却更多的是受到了父亲无意中的影响。
抗战胜利之后,陈薪伊在蚌埠上小学,父亲办公桌上总有戏票电影票,她经常偷偷拿走,逃学去看电影。小时候的她爱看侦探电影,因为不好好读书,父亲将她送到了教会学校,“住校的生活简直跟关监狱一样。”陈薪伊表示。
在教会学校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叫《我的理想》,陈薪伊作文中写的理想就是将来想当电影明星和侦探。发作文本时,陈薪伊被老师叫来当众朗读,“当时我可高兴了,我以为老师要表扬我,但当读完第一页翻篇的时候,我发现老师批了四个大红字‘胸无大志’,当时我心里很郁闷,不明白为什么当电影明星和侦探就是胸无大志。”谈到这段回忆时陈薪伊开怀大笑地说:“可我现在不仅做了电影明星,我还做了侦探——导演是心灵的侦探”。
爱吃曲奇和橘子 为吃咖喱饭陪爸爸坐火车
谈起儿时爱吃什么?陈薪伊表示她从小爱吃曲奇饼干和橘子,小时候母亲经常给她读冰心的《小橘灯》,吃完橘子还会做一盏小橘灯。
还有一样食物让陈薪伊印象深刻,那就是咖喱鸡盖浇饭,“抗战胜利之后,我们全家坐船到蚌埠,我父亲是蚌埠税务局局长,同时又兼任安徽省的财政厅厅长,经常坐火车往返于南京和蚌埠,也会带着我同行,我当时特别喜欢吃火车头等舱中的“咖喱鸡盖浇饭”,就为了吃这顿饭,我强烈要求跟父亲去坐卧铺。”陈薪伊笑着对记者说
最后,陈薪伊给出了自己对儿童节寄语:“要珍惜儿童时光,好好的玩。”
陈薪伊简介:
陈薪伊,国家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杰出人才,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陈薪伊导演从事舞台剧创作近60年,迄今已有舞台剧作品近100部。早年因成功导演日本话剧《女人的一生》及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撼动剧坛;过去30余年更是佳作不断,其中包括话剧《商鞅》《白居易在长安》《十三世达赖》《辛亥潮》《吁天》《红楼梦》《杏花雨》《风声》、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雨》《家》、歌剧《张骞》《巫山神女》《赌命》《鼻子》以及中国国家大剧院版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艺术家生涯》、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京剧《夏王悲歌》《贞观盛事》《梅兰芳》《袁崇焕》《曾侯乙》等;并涉足闽剧、黄梅戏、粤剧、淮剧、沪剧、越剧以及儿童剧和音乐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