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本届“三国艺术邀请展”展出的工艺品。
“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在文化根源上受儒家文化影响,在现代文化上也是相互浸润。”第四届“中、日、韩艺术邀请展”组委会秘书长胡木清,如此解释他们接连四次举办以跨国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艺术邀请展的由来。
昨日,由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日、韩艺术邀请展”公布了他们的展览筹备情况。作为市民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活动之一,该展览6月7日将于长宁图书馆开幕,免费开放至6月22日。届时,将有近80位艺术家的110余件工艺美术作品参展。
本届主打
工艺美术和平面设计
“中、日、韩艺术邀请展”每年的展览侧重都会有所变化,比如第一届主打书法,第二届是书画和工艺美术结合,今年则侧重工艺美术和平面设计,细分到具体展品,主要包括刺绣、陶艺、玻璃、漆器、艺雕、牙雕等,与“艺用之美”(凸显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的主题颇为贴切,“很多人认为艺术是和生活脱节的,但工艺美术承继了艺术的严肃,也具有不少实用价值。”胡木清解释。
为筹备此次展览,胡木清等人几乎耗时一年。从年初至今,他们已先后去日、韩两国考察五六次,除了能面对面和艺术家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当面观察、了解两国本土艺术家的作品,“有助于反复认证和挑选展品”。
作为国内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苏绣名家顾文霞、国内“缂丝第一人”王金山、上海海派玉雕艺术家刘忠荣,将分携得意之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双面缂丝秋瓜图》、《十二生肖》参展;日本则由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会长浅叶克己、富山玻璃艺术馆馆长野田雄一等10多位艺术家领衔参展;韩国则由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组委会推选25位工艺美术家参展。
日韩非遗保护法制健全
中国仍有后发优势
连续举办了四届的艺术邀请展,中、日、韩三国的展品常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转,而参展艺术家也始终绕不过“非遗保护及其传承”这个话题。
因为筹备展览的需要,胡木清需常年追踪日、韩两国在非遗保护上的动向,说起两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他几乎激动起来,“从中央政府到各县级市地区,两国在非遗保护的法制上首先十分健全。”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紧跟其后于1962年制定了相关法律,国内则要到2011年才制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在挑选传承人上,日、韩两国也都设有严格标准,亦在非遗保护费用的支出上建立严谨细则,“钱撒出去不是随便花,而是一定要达到事先制定的目标。如果年终评估没达标,保护费用要收回甚至终止。”胡木清说,韩国无形文化财保存会会长曾向他透露,韩国政府每年会拨给协会7.72亿韩元(折合人民币470万元左右),鼓励他们到国外参展,但参展书目、图录制作、宣传等费用都有明确且定向的补贴细则,“但我们有些地方拿到补贴就像撒盐巴,撒完之后,相关部门也没有进行完善的追踪、考察和评审。”
虽然在非遗保护的执行和效果评估方面,中国和日、韩两国差别甚大,但胡木清对国内未来的非遗保护仍存乐观。他表示,国内在非遗保护上的某些做法现在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2012年,上海建立了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近期,上海也在推进非遗地方性法规立法的调研,以求在不远的将来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胡木清告诉记者,“在非遗保护上,日本近20年都没有太大变化,中国非遗则随着经济发展有了跃进式发展,后劲十足,我们虽然迟了半个世纪,并不说明什么都走在后面,反而有后发的优势。”
(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