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余华曾高考落榜当牙医 回顾易中天麦家等名家的高考

2014年06月25日06:4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 (王鹤瑾)每年六月,“高考”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过来人”都发出感叹,“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他们有的一举上榜,有的名落孙山……下面就让小编为您讲述那些名家们当年的高考故事吧。

易中天:担心与学生同场 放弃高考

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学者易中天在一所中学担任老师,他担心自己与学生同场考试尴尬,于是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他曾回忆自己当年中学时的优异成绩,“我物理没下过99分,化学不低于98分,数学也是95分以上呢。”

易中天认为,学习应一以贯之,抓住关键知识点,并调整心态,将“该死的高考”(易中天语)看作一份逃不了的人生体验快乐面对。

麦家:数学满分 破格录取学情报

作家麦家当年的高考成绩,勉强上提档线,但由于他在医院参加体检时,偶遇负责招生的首长。首长知道麦家数学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优秀以后,决定破格录取他。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毕业后将从事军队情报工作,俗称“特工”。

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文学上,他偶然地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形象和他当时有一样的心态,压抑、躁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这让麦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小说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暗算》等作品的问世。

余华:高考落榜 曾在小镇当牙医

作家余华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他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迟子建:高考不理想 作文只得5分

作家迟子建的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但她感谢判卷的老师。她在《人生就是悲凉与欢欣》一文中写道:“我高考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那所学校面对山峦草滩,自然风景壮美。迟子建写了大量自然景色的观察日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文学训练了。后来迟子建说:“我觉得图书和大自然对我的帮助很大。”

肖云儒:高考“占便宜”被提前录取

学者肖云儒的高考比较特殊,“那时中国人民大学是在高考之前提前考试,我是提前考试,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不能再参加高考。人民大学的高考和其他高考不一样,题目很少,每一门不到十个题目,重分析,重个人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死记硬背的题目,而这恰好跟我的特点相符,我记忆力比较差,比较善于理解问题,可能就这样占了便宜吧。”肖云儒说,他觉得这样一种考试很好,题目看似简单、很少,但就在回答、分析和理解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深度和特点,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更能测定一个人内在的水平。

张艺谋:曾做搬运工 考大学目的简单

导演张艺谋曾回忆,“没高考,没现在。”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此之前,他曾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

张艺谋坦言自己当初考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出路,再实际点儿说就是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只要是大学生出身,地位就不一样。”1982年,他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时候,我的人生才再次开始。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高考,很难说会有现在的一切。”

(文字来源:湖南日报、新华网、华商报、楚天都市报)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