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首发式在青岛举行。图为会场。 杨晓卫 摄
6月25日,“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首发式在青岛举行。图为《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 杨晓卫 摄
“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号首发式25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山东大学副校长、《文史哲》前任主编陈炎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已成为摆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文史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面向国际主流学界发行英文版,希望英文版积极关注现实问题,为传播中国学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走出去’的意思是希望古老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对人类做更多贡献,这毋庸置疑。”山东大学副校长、《文史哲》前任主编陈炎提出了更具体议题,“如何走出去,采取什么方法、什么路径,这确实是需要讨论的”。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纷纷推出外文版,有20余年的海外经历的《文史哲》英文版执行主编王心扬认为,中国有孔子、儒家、道家,有深远的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完全有资格走出去。他表示,《文史哲》英文版的宗旨就是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观察中国,构筑一个中西交流、互相理解并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
围绕“中国文化是什么”“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在哪里”、“中国学术文化在现阶段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和路径‘走出去’”等议题,众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结合亲身经历和学术研究做了深入探讨,并就《文史哲》英文版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近50年,多次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等国际大学做学术讲座。他认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先期准备,就要弄明白中国文化是什么。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应该是经过比较的队人类有贡献的部分,中西文化各有优劣的,必须通过最关键的途径比较和鉴别。
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孟巍隆(BenjaminHammer)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与其说‘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不如说是‘如何才能让中国学术在海外受到持续认可和重视’。”孟巍隆就外文版的翻译、学术品格的坚守等观点的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的原祖杰结合多年的海外经历和回国创办学术杂志的经验分析认为,外文翻译质量是制约瓶颈之一;用理性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学术,用国际上能接受的对话方式来进行,也是把中国的思想变成世界学术的一部分重要方面,中国的学术在过去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规划处处长徐青森肯定了《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影响。他希望《文史哲》英文版保持鲜明的中国风格、时代风格,坚持高水准的学术品位,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调研处副处长洪波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目前支持了10家学术期刊、231项学术成果的出版。这些期刊和成果的英文版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大部分被国外大学列为传媒期刊或者知名期刊。”
同时兼任《文史哲》中英文版主编的王学典表示,《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办初衷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对话之桥。“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通过《文史哲》英文版的首发式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